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框架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1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

看好了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1、辩证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又名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分三点:1、辩证唯物论 2、唯物辩证法 3、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分四点:1、人名群众 2、价值观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基

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文化就是意识,所有虚的,比如政策,理念都是意识。做选择题时刻记着:物质决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① 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

计划性 (不重要)②意识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 ③意识具有指导

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指导人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不重要)

3、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

4、意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点可以归在2的③

里,但是经常需要把这句话拉出来说,独立成一点。)

5、(套话。看材料意识是对谁起了作用)意识对+对象+具有正确的指导作

用。 (有时候你得看那个意识是坏的还是好的。不过一般是好的)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并利

用这种规律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反对在规律面前的经

验主义和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唯物辩证法 ⑴联系观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也可加上客观性、多样性),要用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

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具有多样性,善于分析事

物的具体联系

③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密不

可分,没有整体,部分也就不成其为部分。没有部分,也就没有

完整的整体。

④系统优化。

⑵发展观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发展的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

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成,即否定了旧事物中的腐朽东西,又保留

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并添加了旧事物不可容纳的新内容。)

③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迂回的。

④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

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量变与质变。量变与质变

相互依存,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在基础上事物又开始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两边的必然结果。

⑥肯定与否定(我看红宝书上把这个叫辩证的否定观。

我们当时学的时候是单列出来的。不归在发展观里的,发展观是

发展观,辩证的否定观是辩证的否定观。他如果要求你按发展观

里的知识答题,你就把这一点加上吧。)

辩证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

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

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

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又保留。

⑶矛盾观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

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不普遍性。

④矛盾既对立统一。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同一性和

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一方的存在与另一方的存在为依存。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结相互制约,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

同一种把握对立。(你记住,一个物体间对立是排斥的方面,同一

是相互依存的,这两者可以转换的,就比如垃圾,可以为废话,

也可转换为宝。这就是对立统一。)

⑤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要求我们看问题要抓主流,抓主要

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⑥矛盾的主次方面

文化交流融合⑷辩证的否定观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

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不能直接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文化这里就可以

批判继承,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我在发展观的⑥里

说了)

三、认识论

⑴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⑵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⑶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历史唯物主义:

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

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所以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 价值观:⑴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⑵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应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四、 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⑴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⑵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

【整体结构图】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 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的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 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普遍联系

基本特征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克原因与结果

思现象与本质

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

义可能与现实

哲偶然与必然

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论认识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认识的真理性

真理观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与谬误

社会存在

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

基本结构社会结构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和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

社会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哲学 朴素唯物主义

的基本问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可知论

马克思主 不可知论

义哲 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

学是 马哲产生的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科学 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 直接理论来源

主观条件

界观 特征科学性

和方 革命性

法论特征实践性

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

马哲与现代的两大流派 人本主义

西方哲学

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

方哲学的关系 相互影响

深化了马哲的宇宙观

现代科技革命对 证明丰富了马哲的一系列

马克思主 马哲与现代 马哲的丰富和发展 基本原理

科技革命 拓展了马哲的研究领域现时代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的指导作用 提供哲学论证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哲学中国化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

物质及其的意义义反映论

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存在形式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实践的本质: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主体

世界实践的要素实践客体

的物实践手段

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

与实践的特征自觉能动性

的实人的实践社会历史性

践活生产实践

动实践的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践

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

实践的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

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性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本质: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实事求是功能: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和人工智能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普遍联系中的系统 基本特征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永恒发展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矛盾是事物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对立统一发展的动力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联系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和发质、量、度

展的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 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和质变及其规律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核心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事物联系的环节 事物发展的环节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规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 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的相互关系 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的统一 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关系 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

【第四章结构图】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 认识的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的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 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认识(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的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认识的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 过程到实践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 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认识的真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补充 相互对立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归纳和演绎

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

抽象和具体

历史和逻辑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唯物论)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构成: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构成: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三大构成: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辩证唯物论的知识框架: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框架:

两个基本特征(总特征):一个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另一个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框架

否定观) 五对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其他辩证范畴:整体和部分,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

辩证唯物认识论的知识框架:实践观 真理观 认识观

历史观的知识框架: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 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价值观,人生观的知识框架: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相统一 人生价值的实现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