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孟子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2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

1、古代元气学说

元气学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自然观学说,对于我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元气学说对于西方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解现代物质结构理论都有启发作用。

万物组成: 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概述

自然界的物体,大到日月星辰,小到灰尘微生物?早在西周初年,中国人便提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这就是“五行说”。

意义

元气学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自然观学说,对于我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元气学说对于西方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解现代物质结构理论都有启发作用。有人曾把张载的元气论与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17世纪的法国大科学家笛卡尔的以太漩涡理论,进行详细比较,发现两者惊人地类似。而现代科学中的电场、磁场、引力场以及电子、质子、中子等概念,都与“以太”有关。

2、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

和宁静等。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孔子

原名: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个人成就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论语》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4、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历史地位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之语录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易子而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哲学思想及认识论

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孟子思想对当今的影响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这样的理念毕竟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好的建议终究会被采纳。而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就是围绕着这条观点。大家都能感受到,国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利益还是很看重的。

5、老子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著作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哲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今中外,解释《道德经》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这些书籍的作者都认为别人解释的《道德经》有失偏颇。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一说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 (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2、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如金木水火土)

2、近代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学唯物主义,又叫机械唯物主义(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方法看世界)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它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把物质的属性归结为原子的属性。

3、庸俗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宇宙间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的)

4、辩证唯物主义(用联系的、发展的、运动的方法看世界,是马克思结合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源,强调内心,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庄子:万物与我为我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 物是观念的复合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源,如神、上帝

黑格尔:存在即合理、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老子:道

朱熹:理在事先

柏拉图:理念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产物,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展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三大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2)政治经济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

马哲的精髓:解放思想(邓小平)、实事求是(毛泽东)、与时俱进(江泽民)

马哲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批判的、开放的和不断发展的学说。

马哲的主要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a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两个核心:物质和意识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与客观存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决定和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能动的反作用有好坏之分

意识活动本身可以改变客观世界这句话是错误的

b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3)绝对的无条件的运动和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

辩证法:运动是有规律的

两个核心:联系和发展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直线论和循环论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辩证法的观点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全宇宙中并没有真正静止的点(笛卡尔)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三大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两次否定,第一次是对肯定的否定,第二次是对否定再否定,是辩证否定,即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克服不好的,保留好的)

3、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决定外因)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认识论: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三大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两大规律: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认识发展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认识论的三个核心

1、实践

(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特点:物质性、直接现实性(邓小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观能动性(蜜蜂筑巢、蜘蛛织网,蜜蜂蜘蛛非人非实践,无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认识

(1)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认识的主体就是认识者,处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3)认识的客体(自然界、社会)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具有受动性和非主导性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3、真理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

(2)特点:客观性、具体性(恩格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客观性

1、真理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邓小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具体性

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认识论的两大规律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决定和反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基础/来源/动力/最终目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反作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错误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

2、认识发展律

(1)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首先,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其次,认识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感性-理性-实践

感性认识

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是认识的低级形式,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

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哲学考查XY两者关系,以下说法一般都是正确的:

XY对立统一/辩证统一/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2、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价值)

a 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b 社会的基本结构

c 人的本质、价值和全面发展

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资料而改造自然的劳动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社会的实践本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社会的基本结构

1、社会的经济结构

(1)生产力

a 生产力-人和自然的关系(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了三个基本的历史形态: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生产)

(2)生产关系

a 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生产关系基本特征:客观性、历史性、具体性(任何生产关系都是具体的,抽象的一般的生产关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2、社会的政治结构

(1)要素: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组织

(2)国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a 国家的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b 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3、社会的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 道德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准则和伦理原则,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宗教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违反法律的行为不一定违反道德

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违反法律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

(1)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属性)

2、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2)人的价值由潜在变成现实,唯一的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篇三:常识判断----马克思主义哲学

常识判断----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罗红军

概述

一、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

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老子:道,朱熹:理,黑格尔:绝对观念、绝对精神、上帝

【真题-单选】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 ,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 )的思想。

A. 客观唯心主义B. 主观唯心主义C. 机械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

【真题-单选】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 “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黑格尔的观点属于:

A. 客观唯心主义B. 主观唯心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二、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

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

一、物质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 物质与运动

(1)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

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真题-单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提出这一物质定义的是:

A. 费尔巴哈 B. 黑格尔C. 列宁 D. 马克思

二、意识

1.本质:

(1)人脑的机能。

(2)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3.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③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④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吉林 2014 甲-单选】 “面子”一词有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囊括了人的地位、财富、尊严、人格等内涵,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外观表征,代表着他人、社会对自身的综合评价。尽管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重“面子”的观念依旧存在。这说明( )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物质是运动的,同时又是相对静止的

C. 意识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

辩证法

一、辩证法

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二、联系

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普遍性(3)联系的多样性

三、发展

(一)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二)发展的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普遍性即共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特殊性即个性,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014 国考-政治】俗话说“绣花要得手绵巧,打铁还须自身硬” ,下列与该俗语哲学道理 相同的是( ) 。

A. 身正不怕影子斜B.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C. 水大漫不过船D. 有理不在声高

【联考 2012-单选】近年来, “瘦肉精” “地沟油”等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食品安全防线的失守告诉我们,光是整治企业,问题并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在监管方面,还有大量的难题需要攻关。

这表明( ) 。

A. 内因要通过外因起作用 B. 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C.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D.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质量互变规律

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

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观

(1) 包含肯定的否定。(2) 事物的自我否定。

(3)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4)否定是“扬弃” ( 实质) 。

2)否定 肯定 否定

【联考 2012-单选】 “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 ,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 。对这两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理解正确的是( ) 。

A.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013 联考-政治】 《三国演义》开篇称: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 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

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天津-单选】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这句话说明:

A.质变和最变是相互渗透的B.量变在事物的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C.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D.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吉林 2014 甲-单选】美国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返老还童》 ,描述的是主人公本杰明巴顿一出生便如 80 岁老人一般,之后便越活越年轻,最后竟以婴儿的形态离开人世。但现实中,古今中外,从没有真正出现这一现象,这是因为( )

A. 人类还没有找到可以“返老还童”的神奇干细胞

B. 人类现有的医学、生理学技术手段还不可能实现“返老还童”

C. “生-弱-壮-衰-亡”是事物发展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

D. 人类还没有真正找到“穿越”时空的技术手段

四、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1.区别

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点 (内 部矛盾)

2.判断标准: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

辩证法:联系、发展( 量变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

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

【2010 联考-单选】下列成语全部蕴含辩证思维的是() 。

A. 居安思危 仰观俯视 藏器待时 B. 群龙无首 水火不容 生龙活虎

C. 否极泰来 革故鼎新 祸福相倚 D. 周而复始 刚柔相济 龙吟虎啸

【2014-天津】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思想,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智慧。下列体现的哲学思想与这句话相同的是( )

A.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B.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C. 贾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D. 富贵而恣势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认识论

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包括个体、集体和社会。客体是指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二、认识与实践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认识标准、认识目的。

(2)认识反作用与实践

三、认识的基本规律

(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孟子)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012 联考-单选】下列选项中三国典故与哲学论断对应错误的是( )。

A.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B. 草船借箭——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C. 张飞醉酒失徐州,借酒破张郃——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D. 望梅止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北京 2012-单选】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 、 “嫦娥奔月” ,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对太 空的探索,再到“天宫一号”的发射,我们对太空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这说明( ) 。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帆风顺的

③实践锻炼并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国考 2012-单选】作家肖伯纳说: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学者周国平则说: “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去品味和体验。 ”从哲学角度看,两个观点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C.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客观对主体的作用决定的

D.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2014 北京政治-多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与十七大告中提出的“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 ,一词之变说明( ) 。

A.意识对物质具有推动作用 B.主观与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真理是一个由不正确到正确的发展过程 D.认识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四、历史唯物主义

【吉林 2014 甲-单选】 “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这说明( )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

C.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迁的主力军

D.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