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的世界观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5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以及方法论,学习马哲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以及方法论,学习马哲的意义。

答: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中普遍起作用的最一般的规律,这也就使哲学真正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是哲学发展上的一个革命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具体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要继续从具体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养料来丰富自己,又为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所引起的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还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那里,黑格尔的辩证法得到了真正的改造,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生产劳动的观点、社会时间观点的提出,不仅正确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时也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样使辨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得到了充分的统一,从根本上改造了旧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哲学正是在实践中不仅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而且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它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概括;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反映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批判的武器”——改造世界的哲学。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为无产阶级能动改造时间提供了思想武器。

学习马哲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活在现实世界里,必然要对世界有一个基本的看法 ,这就是世界观。它规定着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作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和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对人生重大问题根本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可能自发形成的,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培养和确定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途径。

可以给我们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分析和解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有利于从世界观高度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思维水平和人生境界,增强人们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哲学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它以高度概括的理论形式反映现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它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服务与实践,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为人们提供一些原则。可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列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常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列表

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5)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世界观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无范围限定,可与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使用)

世界观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是客观的原理)

方法论2: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世界观3: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方法论3:要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地充实科学知识,

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世(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的世界观)界观4: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促进事物发展。

方法论4: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规律客观性原理:

世界观5:规律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用在辩证法、认识论)

方法论5: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㈠、联系:(3)(联系的观点)

世界观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方法论1: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因果联系:(因果联系原理)

世界观2: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都是由其它现象引起的。

方法论2: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原理)

世界观3:整体主导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

能之和;

整体由部分组成,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状态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3: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㈡、发展(4)(发展的观点)

世界观1: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1: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后三点可选择而用)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 要明确事物

处在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 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

发展的原因:(内外内相结合原理)

世界观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相结合原理)

世界观3: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3: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 / 要坚持适度原则 / 要不失去时机促成飞跃

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结合的原理)

世界观4:任何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4: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㈢、矛盾(5)(矛盾的观点)

世界观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有普遍性。

方法论1:要敢于承认矛盾,坚持两点论的全面的观点。

世界观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可选择用以下三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

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 矛盾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无范围限定,可与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使用)

世界观3: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方法论3: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世界观4:(主次矛盾原理)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4: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 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世界观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 矛盾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方法论5: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 看问题要全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三、认识论:(第五、八课)(4)

世界观1:规律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用在唯物论、辩证法)

方法论1: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世界观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世界观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拓展、向前推移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科学理论能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有效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3: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群众路线。

世界观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

量。

方法论4: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四、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第六、七课)(5)

世界观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

量。

方法论1: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世界观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2:要求我们既要承认世界的客观性,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错误的价值观。

世界观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3: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当前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反对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

世界观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4: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奉献,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世界观5: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法论5:树立崇高理想,在艰苦奋斗中实现理想。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提要本章重点掌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以及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根源,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要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首先要对哲学的一般性问题、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作为对人类精神家园进行关注和探索的学科,必须是人类思维能力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和人类文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以后才得以产生的,即满足温饱以后,才有可能去反思生存的状态。所以,西方闻名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不是一门具体的技巧、知识,而是一门高贵、神圣的求知之学。人们是由于对外部事物和自身境况的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其目的是为了解惑和求知。因此哲学的英文Philosophy,其本意就是爱智慧的意思。

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之学,绝不是各种智慧的总汇,而是把智慧作为研究的对象。即,要去探究和理解人有没有智慧、能力去认识、改造世界?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人又是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所以,哲学是在人们认识、掌握和解决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并表现出来的。我们可以从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哲学与意识形态等三个方面去阐明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每时每刻都同周围的各种事物打交道,力求认识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改造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渐渐的,人们逐步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和认识。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人们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经验色彩很浓,往往零散、不系统。而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哲学是探究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一门学问。

所以,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宗教思想虽然也是一种世界观,但它只是以对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为基础,依靠人们对偶像的崇拜与畏惧的情感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因此,哲学和朴素、自发的世界观、宗教世界观等虽然有联系,但是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2.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谓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但是,我们知道有很多的具体科学都在研究世界。哲学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事实上,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规律等等;而哲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一,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离开了哲学的指导,会给具体科学带来不利的影响。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们既要反对贬低哲学、取消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又要反对夸大哲学作用,用哲学去取代具体科学研究的“代替论”。

3.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里,哲学总是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具有阶级性。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并不象政治法律那样,直接反映某一阶级的利益,而是用抽象的范畴,经过一系列中介,间接的反映经济基础,反映一定的阶级利益。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没有超阶级的哲学。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这一问题贯穿于包括社会历史观在内的所有哲学问题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哲学的起点,其它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中派生出来的。那么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为本原的问题。即:是物质派生精神,还是精神派生物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相反,认为精神、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

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精神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从不同侧面阐明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其中,第一方面是主导的方面,而第二方面则是从属的方面。第一方面规定着第二方面论证的前提;第二方面所持的基本观点,是以第一方面的回答为转移的。

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这是因为:

(1)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必然要对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两大类现象及其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2)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一派哲学的基本倾向和性质。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对它的思维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着它的基本性质。而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就具有出发点和理论前提的意义。(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践的基本问题。

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确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揭示了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

第二,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

第三,它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给了我们理解哲学历史的线索。

第四,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

2.哲学的基本派别。

历史上有很多的哲学流派,但是,无论哪一种,都首先要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因此,我们对哲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派别。我们把哲学的派别性称为哲学的党性。古代哲学经过漫长的发展到现在,形成了许多哲学流派,但基本的派别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与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等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相反,认为精神、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内部在对观念、精神的理解上,又有所不同,因而形成了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的精神和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客观精神决定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例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起源就是一种绝对观念。这就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观念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

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如中国宋朝时期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观点,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到目前经历了三个阶段或三个历史形态:第一,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其特点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实物。比如水或火、或气、或“五行”(金、木、水、火、土)等等,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的永恒不变的“始基”。第二,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就是世界的“始基”,物质即是原子。第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特点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并运用到历史观中,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不可知论与可知论。对物质和精神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根本对立的基本派别。可知论认为物质和精神具有同一性,即精神能够认识物质世界。哲学史上大部分的流派都是可知论者。与之相反,不可知论者认为物质和精神不能实现同一,即我们的精神不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者著名的代表有康德和休谟。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而产生哲学中另一重大的派别对立——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把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或者把变化看作是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量变,否认矛盾的存在。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几乎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一样的古老,并且这两个对立经常纠缠在一起。我们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但是,不可以将这两个“对子”并列而等量齐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个“对子”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一部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互交错,既互相对立、互相斗争,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历史。辩证法的历史上也产生过古代朴素辩证法和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将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起来,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从而实现了哲学的根本性变革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虽然哲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科学,但哲学问题离我们并不远。我们每天实际上都会面临和处理哲学问题。只是大部分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在学习和运用哲学。例如,就我们每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活动来说,哲学基本问题往往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还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唯上、唯书本是从,还是尊重实际和客观规律?这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基本问题。“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学习哲学,就是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抵制唯心主义,努力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达到做好工作、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到目前的最高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近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物,是近代社会实践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探索的成果。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19世纪初期,欧洲的工业革命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现,阶级对立简单化,阶级冲突尖锐化。以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标志,欧洲工人运动勃然兴起,无产阶级登上社会政治舞台。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观指明斗争前途,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不能满足斗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所以说,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动力。19世纪3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自然科学领域,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学说的创立,产生了一场自然科学革命,证明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唯物的和辩证的性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做了有力的论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科学基础。

任何理论的产生,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继承前人思想资料的结果。在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加以彻底改造,创立了崭新的哲学。

(2)英国古典经济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作了重要贡献。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如消灭私有财产等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

总之,19世纪上半叶欧洲特殊的理论环境,孕育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上述情况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然而,恰恰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历史提出的任务,这又是和他们本人的艰苦努力和献身精神分不开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亲自参与和领导工人斗争,并及时总结经验;同时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批判总结,吸取其中的合理内核,经过艰辛的探索和研究,创立了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的结果。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