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哲学的论文3000字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16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20130020中国哲学小论文3000多字--老子心得

读老子心得

——从“无为”和“有为”反思失与得 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丰富多样,其中很多伟大人物的著作和思想教给我们很多道理,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提到的无为思想,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当今中国哲学有关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和传承,是我们重要的责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找准自己的定位,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提升道德和素养,从前辈手中接过建设新时代的重任,以身作则,积极应对,也为后一代树立应有的榜样!

一、 老子简介和《道德经》的由来。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老子(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

这本书中体现的是老子哲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其影响深远。历代权谋者,大多都外扬儒术,内用黄老。老子的真谛和精髓,他所奠定的东方特有的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而又微妙玄达,深不可识的治人事天之术,为帝王所用。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在当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还对后人产生重大影响。

二、 从老子道德经看“无为”和“有为”, 反思现代“失”与“得”

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上,通过它我们找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倡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他把道当成宇宙的基础,给出道的本质、特点以及运动发展的规律,阐述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无为”就是实现“道”的原则性方法。

“无为”如果按照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任何行动或作为,一般人脱离《老子》的语言环境和历史情况,很容易产生这样望文生义的误解,因为老子他所阐述的“无为”不是绝对空无,而是有实际效果的,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才是老子眼中的理想境界。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四章)无为才能无不为,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只要统治者坚持无为的原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自然天下大治,以当今批判的思想看待老子的思想,它具有消极的无为听天由命的不良一面,但是他所提出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倡导的的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却也包含了高深的智慧思想。

无为,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是天下得到治理,第一是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为不为,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若其志,强其骨”。原是要百姓休养生息,让百姓填满肚子,强壮骨骼,专心做事,能够不争安乐。依老子言,高明的管理者必须坚守“无为”的原则。只有无为才能鼓励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治理天下”才会获得成功;只有不固执己见,广开言路,才能虚心接受各方面的建议,才会把管理不断地完善。第二是无为就是能放得下,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到家的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

无为境界是谦卑者修行的境界,是顺应万物,以顺其和。自然和谐的语言与行为表达,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是圣人教化世人守弱、不争、快乐,达到“无为”。“顺天之时,得人之心”,不违反“天时、地性、人意”,“天道无为,顺其自然趋势而为,无亲无疏,无彼无己也”。(月牙山人《无知录》)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第二章)

这些话大致的意思是,圣人能够体合天道,顺应自然,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实行不言的教诲。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应无为不加以干预。从上面可以看出,老子思想里的“无为”其实只是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才是真正的目的。老子认为,无为之所以无不为,是因为世界上的万物在不受外部力量干涉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自然而为。每个人、每样事物各安其命,各得其所, 结果就是无所不为了。

“无为”是一种原则性的方法,它的根本意义就在于维护了万物的自然发展,也就是刚才阐述的老子哲学里的中心价值——“自然”。老子还曾说过“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第二十三章)。意思是当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比人会失去必须失去的东西。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去才有得到。

遵循道,遵循万事发展的规律,政事上,君主的“无为”,换来百姓安居乐业,自然环境上,人们的“无为”,换来生态平衡,社会上,群体的“无为”,换来安定和谐。既然“无为”追求的结果是“有为”,在辨证法上,二者辨证统一,那么同理,舍去细节的“无为”,才能得到一定的“有为”,有舍才有得,《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这是道家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认得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照规律发展有所作为,二者相辅相成,同样的辩证思想反观舍与得,用古人的思想,思考当下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舍去,不是放弃全部,是以高瞻远瞩的眼光,豁达乐观的心态有所顿悟有所收获。返古观今,我们应对快节奏的新时代,应该反省自身,思虑舍与得的辩证关系。

古代的例子有很多,纣王得到了美人妲己,却沉恋美色无所作为,最后错杀良臣忠将,疏忽朝政大事,失去了民心,最后失去了江山社稷。无为不是忽视规律无所作为,这样下去只有一个结局就是一无所有。

历史上还有此类故事,为赢得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不单单成为了人们的笑柄,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更多的是给了我们反思的机会。为了一己之私,为了一方面的“得”殊不知你会失去的更多。

从项羽刘邦争帝来看,楚霸王自鸿门宴失去了夺得天下的机会,后来一战失去了霸权,失去了军队,其自刎乌江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一代英雄归于尘土实在令人扼腕。老子的思想是“希言自然,飘雨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应该将眼光看得长远一些,不应为当前的情况所困顿不前。“圣人云: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第七十八章)当下所受的不幸遭遇是为以后所做的积累,能忍辱负重比有大作为,比如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之后功成名就。“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第四十四章),人不应该为名和利所累,若撇下“无颜见江东父老”之累,他日东山再起,收拾旧山河,也未必不可。

以上所见,只为“得”,只看眼前的“失”,都是不可取的,因该以长远眼光看待,应该看到他们的辩证关系,二者会相互转化。

观古人,看当代,国家管得过死,机关单位巧立项目手续繁多冗杂,企业办手续跑个一年半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工程项目一拖再拖,错失了不少商机,也给群众造成不少经济利益损失,群众怨声载道。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决定撤销一些条例条规,对企业的减刑减负,政府的适当放权,带来了新兴企业的繁荣发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政府政策的无为,换来宏观上的政绩,这更是一种“有为”,失去的是虚有其表的繁琐,获得是高效和深得民心。

现在的有的企业利欲熏心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不仅偷工减料,生产劣质产品,而且排污超标,环境遭到污染,代价惨重,这样的反面例子不足为奇。不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你赚得的是昧良心的财富,而你失去的是大众

的口碑和赖以生存的碧水蓝天。

对于个人来说,有时远离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你会得到乡村的静谧与安宁;失去舞台上的绚丽与荣耀,你却会得到平凡的幸福和安逸;放弃职场的尔虞我诈,你收获的是胸襟的坦荡和豁达??失与得,辩证的统一,一方面的失去,会在其他方面有所获得。

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对许多困难和各种抉择,讲究原则,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开释内心,目光长远,正确处理失与得的关系,完善自身,修心养性,将老子的道家智慧践行始终,将中国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篇二:关于人生价值的哲学论文

关于人生价值的哲学论文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时代在进步,人的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在如今这个迷惘浮华的年代,只有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才能去实现它,否则一切都是徒然。

从理论上来说,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日子过得既快活又不尽如人意,没什么苦恼,但内心常常感到骚动不安,一天里也充满了成功与快乐,充满了烦恼与忧伤,充满了愤懑与不平。在我们短促而有漫长的一生中,我们苦苦地寻找人生的价值与幸福,可它又往往与我们失之交臂,当我们为此而耗尽宝贵的青春年华,皱纹也悄悄地爬上了眼角的时候,我们或许才能稍稍懂得,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

好久好久以前,我很记得一句话:生命在于生生不息。那时我还小,没法理解。其实现在于我,宁愿这样理解生命:在于自由。裴多菲的毕生经历和认知道出了生命这样的一个真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时至今日,我深深体会到这些简单的语言中蕴含了极高的生命境界,也是我下定决心要追寻的,生活的另一无价的方面:自由以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艰难、困惑、郁闷的时候,只要我们心中有追求自由与价值的信念,就会有转机和好运的来临。别放弃,坚持信念,坚强而且坚定地等待和努力,成功就会来。一句老话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刻在我的心头:不经历

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生命不息,在于我们的信念!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讨论的一个热点。诚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存在着矛盾乃至冲突,存在着某些价值坐标倾斜的现象。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现象统统归结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放在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务实、积极、进取的。所以大学生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信念,也在用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追求自己的自由。而我就怀着对生命自由执着的理解,我会加倍对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行动付出。我会乐此不彼的在积蓄力量,就像蝉一样,在破茧而出之前要经过十几年的酝酿过程,这个过程缓慢而艰苦。但我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很快乐和充实,并不是被束缚了,而是充满希望的在冲脱束缚,一个在为梦想不懈努力的人,一定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吧! 请让我慢慢的,静静的等待着破茧而出的那一刻,等待着获得人生自由的那一刻!在人生当中获得自己心灵的自由与人生价值。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段话:“他们如此挣命,是因为生活突然充满了巨大的希望,有了希望,人就会产生激情,并可以义无反顾地为之而付出代价,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有自己决定的。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它内在地包含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自

身价值,是个体个人生活动对自己的上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受到社会条件和个人主观条件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造就精彩的人生。力图使自己活泼而不轻浮,严肃而不冷淡。自信而不骄傲,虚心而不盲从。成功时学会深思,受挫时学会镇定。在追求人生的价值中学会奉献,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经风不倒,遇霜不萎,逢雨化龙。历雪独放。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需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

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有关哲学论文3000字)。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要树立一种符合社会需要,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与此同时还满足个人自身的某种需要的价值观。这不仅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且做到了索取与贡献的统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最后,无论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还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等,它们都是人的能动创造力实现的结晶,也是对人生目的和行为表现所做出的一种社会评价。正确认识哲学中所讲的人生价值,就需要正确的评价人生价值,因为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杠杆,也是正确的选择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而真正的人生价值实现需要在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之后个人对社会贡献达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篇三:哲学论文

让信仰和哲学造福所有人

研硕2013 -6班 李雨田 2013020651

摘要: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志,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诗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那么什么学问能使生活更美好呢?哲学和信仰。哲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只是深奥晦涩的推演,信仰不是盲目崇拜更不是毫无意义牺牲现身。现代人普遍对哲学与信仰敬而远之,没有看到他们的真正价值,本文将用通俗一定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哲学与信仰,力求能改正人们的大部分被偏见,让人们认识哲学与信仰,用其指导人生造福所有人。

关键词:哲学 信仰 宗教 关系 应用

一哲学的含义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尼采,老子,马克思……”谈到哲学,很多人会联想到这些人,很多人还会联想到“存在,意识,唯心主义,剩余价值……”甚至“疯子”,“救世主”有的人甚至脑袋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个大胡子的老头在那对着一个极简单的事物冥思苦想,感觉哲学神秘,枯燥,可望不可即。其实不然,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学习哲学,运用哲学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首先,什么是哲学呢?中文中的“哲学”一词最早是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英语的“哲学”(philosophia)一词源自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意即“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从这个字面含义的角度看,哲学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中国的大学者胡适在写《中国哲学史大纲》时,给出的定义是“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学习马哲时,还会知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接触更多的资料后,你可能还会找到更多的关于哲学的定义,但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呢?没有定论,这几种说法都正确,但都不算最精确最全面的,这只是个定义罢了,给出这样的定义作用就是在交流时把“哲学”所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含义,都或多或少地表达出了哲学的特点,就是对事物进行认识思考,获得自己的看法,从而知道应该怎么去对待它。说的再简单彻底点,哲学就是反思。通过反思,来获得智慧,接近真理,印证真相,定位宇宙,安排人生。

有的人认为哲学家高深莫测,有点知识的还会认为任何哲学家无不具有力图统驭他人思想的欲望,同时也带有霸权特征的排他秉性。认识基础与气质差导致形成各以自身观点为知识中心的思辨立场,并且一定要以这样的知识前提去规划和改造全部知识体系,以力图击毁或调整所有哲学认识,说的直接点就是以自己的思想为中心改造颠覆其他所有人的世界观,把自己奉为圣哲。不可否认,哲学家中的确有这样的人,但这种对哲学家敬而远之的心态显然是不合适的。所谓的哲学家,其实就是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思考的比较多,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系统化观点并得到众多认同这的人。而这些思考是人人都可从事的,只是没有把它当成哲学式的逻辑思考对待罢了。一些从事哲学学习,研究,教学的知识分子在和大众谈及哲学时,他们有的会提及哲学的终极问题,哲学的极尽之处,哲学的终极困惑,哲学无法超越的追求……还会提及很多的哲学家,哲学观点,很多哲学命题,哲学悖论等,让人产生哲学神秘而深奥不是常人可为,从事哲学工作思考的人才能非凡的感觉。也许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觉得哲学就是做这些事的,那他的认识与哲学的本质含义是有偏差的。也许他是在机械地搬运别人的观点,扮演了两脚书橱的角色,那么他是悲哀的,几本书,甚至几兆的存储空间都能将他代替,可能讲了很多自相矛盾的观点他都不自知。也许他认识到了哲学的本质,但故意将它神化顺便显示自己的知识,素养,境界,那他是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把

哲学只当做谈资那真是买椟还珠了,还在靠别人的一点肯定,称赞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获得,但刻意为之就不好了)

一般来说,学习哲学,从事哲学思考,可粗略分三个大层次。第一层次是哲学爱好者阶段,内心接受哲学,养成思考的习惯,愿意对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物进行逻辑思考,平日见到哲学类思辨的文章、学说、讲坛会自然地了解,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学习哲学。第二层次是哲学学者阶段,要有意地对哲学进行学习,对哲学中三史六论都有所整体把握,对著名哲学家及其言论观点有大体了解,有自己的思考,有合理的逻辑思辨结构和有较的逻辑思辨能力,除思考日常事务外,可就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思考。第三阶段则是哲学家阶段,对哲学有深层次的认识,对哲学史料掌握丰富,逻辑思辨能力强,在一定思考领域或层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可著书立说或自成一派。

二 信仰 提到信仰,很多人会有些迷茫,还可能首先会想到上帝,想到佛祖,觉得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总体上被认为是无神论国度的大环境中。其实信仰与我们并不遥远,或许你的信仰比某些教徒还要坚定,只是你没认识到罢了。关于信仰的定义也有多种,但依然和哲学定义一样,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性的版本。信仰通常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另外,信仰的“意义”一指信仰的内涵或本质,一指信仰的价值或功用。可以理解为是人意识到自身终极有限性而要超越之的精神需要。黑格尔说:“说到信仰,我真正所指的是我的个人信仰,是一种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内在确定性。”信仰必须接受,才能成其为真。正是这种自由接受给信仰带来了确定性与个人性格。在此意义上,信仰是人对于自身的有限性的认识和突破这一局限的向往的精神关系,是信仰者面对自己的心灵对自己生命所追求的意义的一种承诺。而且人的信仰一定会渗透于人的整个生活态度、行为方式、意义取舍、为人处事之中,而成为人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我们可以看出,信仰是人精神上的一种肯定与寄托,它是要被自愿接受的,不能假装或强加,它并且无法靠逻辑证明,也是超出自己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的,它的存在会对自己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根本性的影响,一句话通俗点概括就是:信仰是人愿意无条件相信的事物或观点,并且他不会随意改变,信仰者会在它的前提下审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有必要强调一点,信仰是没法直接明确证明的,能证明的那叫知识。另外,信仰和信念也有差别,此处暂不详述。

信仰是怎样产生的呢?信仰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在此列举几种较为合理的观点供大家参考,谈到信仰产生问题,首先得肯定人性,人会生老病死,人有欲望,面对不同情形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人会思考解决问题,人有趋利避害的倾向。在这个前提下,信仰可有这几种途径产生:一,对自然界有较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规律的重要作用,从而肯定崇拜自然规律,形成信仰。二,把英雄人物或思想伟人升华为信仰。三,由于知识的缺乏对自然现象及整个自然的无知让人生活在未知中,从而产生恐惧,为了安抚这种恐惧逐渐创造出神话人物或至善领袖以此为媒介或对象与未知进行交流来安抚内心,最终形成信仰。四,对未来以及死亡的迷惑与恐惧,促使人们加以思考用自认为合理的解释来安抚内心,形成信仰。五,在现实生活中遭受苦难或仅是生活不如意,用自己的思想塑造出超自然力量或观念逐渐形成信仰。六,对已有信仰的继承学习得来,比如生活遭受重大变故,长期受某种文化熏陶,从已有知识观念中顿悟等。

了信仰的含义,那信仰有哪些种类呢?信仰的分类也不是单一的,在此我将其分为三大类,宗教信仰,对象性信仰,观念性信仰。并对这三类信仰以旁观者角度作概括性描述,力图让读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有整体性了解。

所谓宗教,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有系统完备的宗教仪式、冥思、祈祷和艺术形式,以及对超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解读;二、有明确的教条和信众三、有自己特有法条的道德要

求和生活方式;四、有神圣的著作、神话的历史,以及个人的宗教信念和经验。宗教的产生除了信仰的普遍途径外,还得有信仰者对教义,戒律,仪式等宗教特质进行归纳统一最终形成。此处对宗教不作深入分析,只简要说明他是信仰的一种实现形式。宗教种类繁多,教义各有不同。比如基督教的人生而有罪,现世救赎观念;佛教的转世轮回观念;道教的现世报应及崇尚自然观念等,它们虽然分门别类,但都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都可作为信仰指导人生。对宗教的评价更是各抒己见,堆积式的列举意义不大,下文还会阐述。

对象性信,仰顾名思义,对象性信仰即有明确的信仰对象的一种信仰实现形式。这些对象可以是神明、佛祖、自然、祖宗、天、英雄人物、开业祖师,甚至一件具体物件。他们没有宗教系统明确的组织分工,没有固定教义和统一参拜仪式,可各自信仰朝拜也可有指引者,但都坚信他们的信仰对象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对他们进行控制和改变,自己通过虔诚的祷告能与其沟通取得相应回应。

观念性信仰,一些人的信仰没有明确的对象,也不属于某一宗教,只是一种坚定的观念,但却具有自那样的特征,我们称其为观念性信仰。比如相信命运、缘分、道、因果或相信有来世,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等。没有固定教义,没有参拜对象,无法证实,无法与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进行沟通,但他们始终恪守这种法则并以此审视安排人生,这也是幸福的信仰者。

有的人将一些朴素的崇拜或追求当做信仰,比如自然崇拜,生殖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名人崇拜等或是将信念和信仰等同对待,还有的对宗教采取非此即彼的极端看法,要么神圣要么荒谬这都是不合适的,这样不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信仰的含义并正确对待信仰,指引人生方向。

三 哲学和信仰的关系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