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类实践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0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摘 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用科学的实践观指导生活,明辨真理,批判创新,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社会生活

马克思的实践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强调哲学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与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自觉地能动性,只有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意义。实践也具有社会历史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也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实践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 并且发展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实践中产生,实践创造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社会活动制约人对自然的改造,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人类社会。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自然界是自发运动,独立于人的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是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关系系统。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是人实践活动的对象化。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合适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对于人们认(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类实践)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并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要深入实际生活中,联系实际,将人的意识和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形成正确的认识,通过正确的认识引导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人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不遵循客观规律的实践对自然和人类社会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当今的生态,环境,人口和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现今人们不断将自然界朝着自身发展需要的方向改变, 但出现的很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些问题已经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这就需要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指导,认真面对错误深入反省,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再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从中更好地指导实践。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体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毛泽东说的更明白:“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邓小平理论的真理性,在于尊重实践。首先在于尊重以往的实践的检验,坚持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敢于否定陈旧的结论,敢于坚持正确的结论。他坚决否定“两个凡是”、辩证的审视和处理市场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观点,都是尊重实践得出的结论。江泽民继邓小平之后,继续坚持唯物主义实践观,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了新的实践经验,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

其次,实践的观点使我们具备批判的精神,创新的眼光去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具备批判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黑格尔曾经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在具体的历史的活动中,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抓住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就必须运用实践的观点,批判的对待一切事物。在批判的同

时还要作创新,发挥人们群众的首创精神。马克思的实践观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社会历史是人类不断实践的结果。有创新才会有进步,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和破坏,而是为了创造和发展,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在打破一个旧世界的同时建造一个新世界。特别是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能源的开发都需要人在实践中具有创新的精神。

从实践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实践出发,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我们要科学地开展实践,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批判和创新,更好地认识世界,将世界改造得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肖磊、孟小月、金鑫,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意义【J】,湘潮(下半月), 2012年01月

[2]贾君亮、王惠霞,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实践和实践批判【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月,第32卷第1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4]李秀林、杨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5版。

篇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没有实践,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的人学观;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地位

一:什么是实践

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对二者的批判与继承中,引出了实践这一关键概念。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 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 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 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 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 动本身的。”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3)马克思讲实践,即在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 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 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 维的此岸性。”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的实践观点是认识论和历史观基本的首要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特点:①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形式:①生产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社会关系实践。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精神文化创造实践。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

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性的作用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线来的吗?不是。是自己的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单是客体本身不能形成的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够性,是导致认识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仅有主体的能动性也不会产生认识。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中,认识才会产生。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感官才能同客体接触,使客观事物及现象反映到人的头脑来;也只有通过实践,主体同客体反复相互作用,才能使客体的各种本质特征逐渐暴露出来,为主体所把握。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都是从实践得到的。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的现象、性质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们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的关系,认识了社会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各门社会科学。哲学则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归根结底,也是来源于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这并不排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说,由于实践范围的有限性,由于客观世界的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因此就不能事事直接实践。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一个人没有必要事事实践。一个人的多数是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的。但对我为间接经验,对他人或前人来讲仍是直接经验。就认识总体来讲,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之源,间接经验是认识之流。所以,我们既要认真读书,努力学习间接经验,又要积极参加实践。

(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还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人类认识发展历史表明,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科学的发展,新学科的出现,新知识的增加,都是由于实践的推动。实践所以成为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近二三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第二,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社会实践的发展对于认识深化的需要,迫使人们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突破了人的生理器官的局限,扩大了人类知识的视野,深化了认识的层次,从而推动了人类知识的发展。第三,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的发展还有赖于认识能力的提高,而认识能力,不管是观察能力还是思维能力,却是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的。一个人的实践经验越丰富,实践的水平越高,认识的能力也就越高。

(三)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恩格斯说:“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的证明,到此时为止,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直觉符合存在与我们之外的现实。”

人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检验这种反映是否同客体相符合,只能是把主体和客体连续起来的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 实践是认识的目标和归宿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析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还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如果不用于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这种理论再好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今天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其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都是讲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所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四:正确把握认识与时间的关系,自觉树立知行统一观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

篇三: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特点和理论品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是贯穿于其始终的一条中心线索。马克思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实践在人类自身和社会存在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实践。人类认知了之前并不知道的东西,认知了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先用实践认识世界,然后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主要强调的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把人和自然界相联系起来的就是社会实践,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认识世界,然后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认知了世界以后,然后通过自己的认知,再改变世界,把世界改变成自己理想的世界,所以说实践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基础。

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丰富的物质资料,并解决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是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最关键形式。用实践去认识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去更好的了解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所以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对于大部分问题,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一步一步发现真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