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练习册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11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 程 学 习 指 导 资 料

川 编写:杨争光 适用专业: 各类专业 适用层次: 专升本学 网 络 教

二OO五年五月

学四 大 育 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资料

编写 杨争光

本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现行采用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科本)(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主编叶敦平、副主编张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以及课程学习光盘,并结合远程网络业余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编写,适用于各专业本科(专科升本科)学生。

第一部分 课程的学习目的及总体要求

一、课程的学习目的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高校远程教育的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并为学好其它各门课程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

第二部分 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内容分析

(每章学习基本要求中加“·”的为应该熟悉的内容,加星号“※”的为各章重点内容是应该掌握的内容,未加“·”“※”的为应了解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现时代精神的凝炼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本章学习基本要求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世界观以及二者的特点;·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前提和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以及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二、本章的重点问题分析

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结束了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的统治,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2)从内容上看,它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做到了两个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3)从本质特征看,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

2.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2)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进行理论创新。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过程,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既坚持又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辩证统一起来。

三、本章典型例题解答

不定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它的主要构成部分有(B、E)。

A.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E. 历史唯物主义

四、本章作业题

1.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B.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

A. 唯心主义 B. 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 D. 反映论

(4)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 )

A. 贝克莱和休谟B. 谢林和费希特C. 叔本华和尼采 D.黑格尔和孔德

(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 对立统一 B. 革命性和批判性C. 实事求是 D. 理论联系实际

2.不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

A. 康德星云假说 B. 达尔文进化论C. 细胞学说

D. 牛顿力学 E.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科学发现分别是( )

A. 阶级和阶级斗争说 B. 社会革命理论C. 剩余价值学说

D. 劳动价值理论 E. 历史唯物主义

(3)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两股思潮,它们分别是( )

A. 人本主义思潮 B. 存在主义思潮C. 科学主义思潮

D. 实证主义思潮 E. 唯心主义思潮

(4)理论联系实际就要( )

A. 认真读书、刻苦学习马列主义B. 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C. 联系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 D. 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E. 用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就立即用什么

(5)下列各项属于辩证法发展的历史形态的有( )

A. 朴素辩证法 B. 唯心辩证法C. 思维辩证法

D. 唯物辩证法 E. 自然辩证法

3.辩析题

随着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辩证唯物主义也要变换自己的理论形式。

第二章在茫茫的宇宙中探索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本章学习的基本要求

1.·“物质”范畴形成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运动观以及社会的客观物质性。

※2.实践的内涵、特点、结构、功能与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本章的重点问题分析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列宁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2)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3)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2.意识的本质:

(1)是高度精密复杂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2)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本章典型例题解答

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1)首先,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研究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而哲学的物质概念揭示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不管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所揭示的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所揭示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的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3)哲学的物质概念根源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又高于它,并给它以指导。

三、本章的作业题

1.单项选择题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2)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

A. 物体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B. 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 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 D. 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

A.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 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4)“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相对主义的观点 D. 绝对主义的观点

(5)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思维归根到底来源于( )

A. 人脑的错误判断B. 人的主观想象C. 客观世界D. 落后的思想意识

2.不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 )

A. 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动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 运动过程中某种稳定形式 D. 事物仍然保持自身的性质

E. 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联系会导致( )

A. 唯心主义B. 不可知论C. 庸俗唯物论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3)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 )

A.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能够在思维中实现它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学习中心/函授站_ 潍坊学习中心

姓 名 学 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5学年上学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

(综合大作业)

考试说明:

1、大作业于2015年4月3日公布,2015年5月9日前在线提交;

2、考试必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雷同、拷贝均按零分计。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一律填写在第二大题后面的表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是

A.客观性B.实践性C.历史性D.社会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经过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B.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

C.一切思想关系的总和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9、只承认事物的量变而否认质变会导致

A.庸俗进化论 B.诡辩论 C.激变论 D.均衡论

10、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有形和无形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2、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3、下列活动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是

A.司法人员办案 B.艺术家表演 C.医生诊病 D.运动员训练

1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的关系问题。

A.物质和意识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认识和实践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5、辩证的同一是

A.不包含任何否定因素的同一B.不包含任何差别的同一

C.事物与自身的完全等同 D.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16、感觉、知觉、表象是( )的三种形式。

A.意识B.反映论C.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

17、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有

A.共同的发展规律B.共同的发展过程

C.一个统一的共同的本原D.共同的形式和内容

1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的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 D.语言学、艺术、自然科学

19、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这就是

A.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B.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C.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20、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实质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改革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一律填写在本题后面的表中,每小题2分,共20分)

1、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会导致下列错误:

A.激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直线论 D.循环论 E.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

A.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是对立的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D.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3、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有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4、下列选项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一把钥匙开一把锁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D.声东击西、欲擒故纵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5、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有

A.客观辩证法 B.主观辩证法 C.朴素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在于

A.结束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统治地位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

C.促成了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D.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具体规律

E.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7、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包括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E.生产资料所有制

8、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内容包括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国家政权E.社会意识形态

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E.感性认识中包括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0、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指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E.全面改善民生

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入下表: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定义的三个含义:a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B具体物质形态的高度抽象性,c物质的可知性。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定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评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具有主动的创造性

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第四、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第一,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唯一途径;第三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其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5、简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总是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势。

(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多层次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论述题(本题25分,其中第1题12分,第2题13分)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矛盾的普遍性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有中国特色。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希望遵循或创造一种标准的社会主义模式,同时也反对只考虑中国特色,而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这样两种错误的观点。

2、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意义。

(l)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建设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012新课标)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基 本 原 理 第4、5课 世界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唯物的辩证法:第三单元矛盾、联系、发展、创新 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6课 实践与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研究。第四单元11、12

一、辩证的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1自然界的客观性: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根本前提就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意识的作用,正确认识世界。

(2)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能促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消沉,丧失斗志。)

4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它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可以认识规律,根据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规律的前提。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掌握: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人的实践活动的开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活动的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2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的条件性: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否则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5认识发展的过程(追求真理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三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三者的关系: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联系的本质内容是矛盾双方的联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原有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制约着整体,关键性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从整体出发,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统筹考察,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完整准确的认识。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生,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

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3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时时有,处处有,矛盾具有普遍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切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我们要学会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工作方法。 5主次矛盾原理:复杂事物的许多矛盾中,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是主要矛盾,不起决定作用的是次要矛盾。一定条件下二者会发生相互转化。我们要学会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矛盾着的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是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支流。

7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理:复杂事物许多矛盾中有主次矛盾之分 ,矛盾着的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支流。

(四)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辩证法对现存事物肯定中包含着否定,辩证法从运动中认识每一事物的暂时性,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它要求我们要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陈规,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3 创新的意义(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总之,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二、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练习册)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4人民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应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 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多少。

6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

7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