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16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 A.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B.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顶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了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它正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刻而伟大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对当今社会依然起着巨大作用。它确实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关键词:解决问题 基本特质 基本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标志着它与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哲学遗产的继承和总汇,又是哲学思想发展的更高的阶段。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魅力是它在改造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中的巨大能量,来自它敏锐地捕捉到关乎人类社会历史命运的一个大问题,并且准确地看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提供了付诸实践的科学方案。它抓住了并解决了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这并不是偶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历史必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则是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各主要国家都进行了工业革命,生产技术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家的资本越来越多,财产越来越聚集到少数人的手里,而工人的人数却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困苦。于是,雇佣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次数就越来越多,规模就越来越大。就是说,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可是,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魔鬼。”②准确地说资本主义社会要往哪里去?资本主义社会的下一个社会应该是什么社会?无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和任务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抓住这些问题,对它进行了研究,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抓住的这些问题,正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大问题。可以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至今仍是我们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清楚的。事实上,许多人对这些问题都熟视无睹,视而不见。或者只接触到问题的某些现象方面,而却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用他们的慧眼看准了时代的大问题,并紧紧抓住了它,他们之所以能够抓准这个时代的大问题,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外,与他们本身的主观条件如个人素养等等,也是不无关系的。比如他们亲身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当时的工人运动,他们为无产阶级利益奋斗的壮志雄心,他们渊博的学识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的精神等等。他们不是把这个时①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27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278页。

代的大问题,仅仅当作一个哲学来研究,仅仅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而是以宽广的视觉把它当作综合整体对象来对待,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各个方面去研究它。哲学在其中起着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作用,是整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对前人的理论遗产,采取的是批判吸收的态度,即消化吸收和发扬一切合理的、有用的、积极的因素和成分,批判和否定错误的、消极的和有害的东西。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起了非常好的积极作用。马克思在研究这个问题时,采用了逻辑和历史相结合、抽象和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他通过对当前最现实最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追溯和透视一切已经成为过去的私有制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再根据过去和现实的逻辑关系,推断和预测未来社会的结构和形式。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基本特质是对人与自然的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条件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以往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必然有着区别于以往哲学的基本特质。这种基本特质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把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本源性上说,自然是人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先于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自然的这种先在性,但不归结为这种先在性,它同时承认人对自然及具有自然属性的社会的能动作用。二是实践、劳动、生活是一种能动的、具体的、现实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劳动、生活的意义不仅在于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也在于实践、劳动、生活的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实践、劳动、生活的关键,同样,实践、劳动、生活的全过程也完全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的关键所在。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这两方面才能正确地表达出来。”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特质,可以更好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精神,而这些基本精神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求实精神:“既然世界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什么条件下,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和遇到如何复杂的情况,都要做到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这种求实精神换句话说就是实事求是。”②开拓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强调世界的物质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认为人的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探索精神:强调要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否则就不会有新的事物和新的局面的出现。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强调实践是主体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改革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倡导的这种革命或改革精神在现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它认为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的实际效用是人所共知的。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精神的一个主要定位是在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方面,指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强调人的本质决定着人的价值,要求把人的社会价值与①周书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解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1月第1期。

②高军,伍玉林,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6期。

个人价值统一起来。这些基本精神对当今社会有着巨大影响,时刻教导着我们的生活。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意义,是举世公认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哲学学说。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在全世界能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深入亿万人民的心中以及灵魂中,让其认同、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确实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参考文献:

[1]周书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解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1月第1期。

[2]陈中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来自哪里,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6期。

[3]高军,伍玉林,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6期。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篇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

相关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这个革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列宁在讲到马克思时说:“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285页)这个结论,从根本上说,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从人类的思想发展史来看,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来说,首当其冲的是解决社会历史观的问题。因为不论是认识论还是辩证法在他们以前都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而社会历史观则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没有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就不能有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才能不仅使认识论和辩证法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而且使科学的完整的新世界观的问世成为可能。1845年春天马克思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是包括历史观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1845年秋到1846年下半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二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驱除了出去,从而使得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为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哲学论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标志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新世界观的初步创立,标志着人类哲学思想的革命变革。历史唯物主义开创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马克思在1847年上半年所著的《哲学的贫困》,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接近于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这是马克思以通过与普鲁东论战的形式,第一次向世界公开表达了自己新世界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论点。接着,马克思在其《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以唯物史观为武器,更深刻地揭示了以剥削雇佣工人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的形成、经济学领域的革命变革,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0页)。这些,最集中最精辟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所实现的最伟大的革命。

这一革命最重要的标志,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2月

发表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6页)《宣言》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这是因为,适应着时代需要而诞生的马克思主义,以自己的科学的、革命的宣言表明自己是时代的最强音。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

参考文献:

(一)主要著作

1.陈先达.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2.陈先达.被肢解的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1-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4.萧焘.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5.赵曜.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热点问题概览.法律出版社,1992

6.金顺尧.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7.唐少杰.哲学中革命变革的实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意义.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8.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9.赵曜.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0.张立波.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出版社,2002

11.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主要论文

1.庄建儿.马克思早期异化论包含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萌芽──兼论对费尔巴哈之超越.岭南学刊,1995(2)

2.谢龙.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本体论世界观的超越──兼论《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历史地位.现代哲学,1997(3)

3.张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方法论精髓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6)

4.王金福.超越人道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从马克思历史观的发展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性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4)

5.辛望旦.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

6.胡建.终极关怀观的启迪与超越——试析马克思对黑格尔“整体主义”价值观的扬弃.人文杂志,2000(3)

7.郝峰.早期马克思视界中的人学逻辑线索──论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的递升与超越.唯实,2000(5)

8.赖海燕、徐春林.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求实,2002(2)

9.陈先达.论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3)

10.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2)

11.颜晓峰.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近代科技基础.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

12.杨思基. 马克思早期生产劳动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

(5)

13.宗培、陈勤.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康德哲学的超越.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5)

14.赵民.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创立.社科纵横,2003(6)

15.尚龙、姚冰.实践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创立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6.李荣才.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心路历程解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

17.邓兆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创新思想.岭南学刊,2005(5)

18.曹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19.林锋.综合创新和新唯物主义的创立——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一种新解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6)

20.朱荣英.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革命性质及其当代意义.青海师专学报,2006(4)

21.王金福、庄友刚.从“哲学共产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革命与共产主义学说的转变.哲学研究,2006(11)

22.林剑.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刻革命.哲学研究,2006(9)

23.隽鸿飞.哲学:在历史与文化之间:马克思哲学革命之后的哲学定位.学术研究,2007

(1)

24.吴梦芹.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意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意义的一种当代理解.学习论坛,2007(2)

(三)要论摘编

1.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2)

本文区分了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它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研究主题,马克思文本中某个论点的过时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指出尽管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但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它仍然是我们时代最具真理性、最具影响力的学说。

2.王金福.超越人道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从马克思历史观的发展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性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4)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人道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此,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以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实际进程来表明,马克思在其历史观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即在其“费尔巴哈派”阶段上,存在着人道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因素,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占有过主导地位,而在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自觉的历史观。

3.宗培、陈勤.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康德哲学的超越.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5)

康德哲学不能作为认识论哲学来解读,其“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皮相地颠倒认识上的主客体关系,如斯,则启蒙哲学的精神匆匆擦肩而过。康德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扬弃,实体主义的思维范式作为独断论被解构。康德在追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基础上,通过对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提出来了胡塞尔现象学蕴涵的意识意向性结构,但这只是一种超越自然主义的实体属性模式的先声,马克思承继了康德的努力,人的本质力量对象性活动(实践)彻底地瓦解了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从而真正地回到了人与世界的原处关联。

4.颜晓峰.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近代科技基础.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马克思主义是在近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知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创立的。近代科技进步推动的产业革命和造就的社会变革,使马克思、恩格斯耳闻目睹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创立理论学说的过程中,他们自觉地把科学技术纳入自己的分析框架,并从中吸收有益和有用的成分,包括科学的精神与方法。从他们的著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科技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知识准备和重要条件。

5.林锋.综合创新和新唯物主义的创立——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一种新解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6)

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决不是对人类以往的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哲学遗产的简单否定或抛弃,而是在有机综合二者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哲学形态。综合创新、创立新唯物

主义,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哲学变革的真正实质。辩证性、实践性、统一性,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三大本质特征或三个基本规定性。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