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那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20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理解:不仅指马克

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

14、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即克

笔直的。从思想方法上看,直线论只能陷入脱离实际的空想。两者都是错误的。

服又保留。

15、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6、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是在于是否承

20、 真理和谬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21、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客观性。

2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3、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7、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18、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是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

19、 运用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性。

如何认识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艰巨性:(1)事物发

6、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①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

展的渐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的创造性。②人的A.事物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表现形态和发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③人的意识活动展态势上看,呈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具有高度的自控性。

B.上升性或前进性,是事物发展不可逆的基本方向和趋势。7、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

在由辩证否定所构成的事物发展的链条中,每一次否定都是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扬弃”,是质变。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经过两次辩8、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证的否定,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因为他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它推动着事物从展的内在大力,是贯穿于其他规律的范畴的低级向高级发展。

中心线索。质变和量变,看肯定和否定的关C.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的上系,最根本的是对立统一关系。人们认识事升运动,波浪式的前进。事物经过对立面的两次否定、两次物就是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及其原因,而转化,就表现为一个周期,表现为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动”,这种周期性既表现着事物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又表现盾性。

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还由于事物内9、 联系的普遍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

部矛盾斗争及周围条件的复杂性,决定新事物否定旧事物要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经过反复的斗争。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发展会出现暂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时的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前进,是事物发展的具体特征。

中。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10、 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1、归纳和演绎 2、分

一。

析和综合 3、抽象和具体 4、历史和逻辑的(2) 把握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是我们认识全面实现统一。

小康社会艰巨性的哲学依据。

11、 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一是以往的历史理论多

第一,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或波浪式发展的过程,我们在全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应当认清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势,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同时又要客观地对待发展中的问体系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题,充分估计到事物发展中的困难。既要看到一定的曲折是

程度看这些关系的根源;二是以往的理论都正常现象,又要时刻注意把握前进的方向,尽量少走弯路。 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

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就要坚定人们为全12、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是互

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信心,不可否认,在这一发展过程

相依存互相吸取、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但它的目标符合中国的国13、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1、实践是认识情,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代表人类前进的方向,最终必然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取得胜利。同时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循环论片面夸大曲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折性、回复性的一面,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宿。

直线论忽视或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把前进的道路看成是

24、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方式 25、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6、 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多样性包括1、各国、各民族在经历某种社会形态时,其经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各有特点,不存在一个简单的模式,而是多样化的。2、各国、各民族在依次经历五种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所选择的时间和方式是多样化的,不是同步同时,也不是同一种方式。3、在某些特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在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发展序列上,可以越过其中某个发展阶段。4、在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发展序列中,某些国家和民族还会出现一时或相当长时间的倒退和旧制度复辟现象。统一性包括其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在没有外来条件严重干涉的情况,其社会形态将按照自然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般都按照有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向向前发展,具体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其二:属于同一社会形态的国家、民族,都有共同的本质特征。

27、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是:社会形态的更替。

28、 当前我国阶级斗争主要特点:1、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我国的经济和文化还处于发展之中,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2、阶级斗争的总趋势是逐渐缓和以至最后消失,但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3、阶级斗争虽然存在,但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而同极少数敌人的斗争,我们有能力也有

力量在法律范围内有秩序的进行,今后不再开展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斗争。

29、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0、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历史分析法。 31、 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

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正是围绕这个问题同机会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成功的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2、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改造旧社会,实现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3、无产阶级专政是最新型的专政相结合的国家的统一。

32、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上层43、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是: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国家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

44、 什么是经济一体化?目前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哪些?经济一体化,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水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内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

50、 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是?1、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2、实现生产资料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3、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精神文明。4、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

5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1、建立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2、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互

经济调节,向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助合作、平等互利的关系。3、劳动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建筑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

主要方面,居于主导地位,他对上层建筑起决定性作用。 33、 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34、 谈谈正确认识和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普遍起作用的作用规律,是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第二、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35、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6、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37、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哪些:主要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生活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掌握一定生产技术所必须的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38、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又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39、 垄断利润就其本质而言,来源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40、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

值率,其根本原因是: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41、 简述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

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的采取货币、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42、 资本主义国家由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有哪些种类?目前遇到什么困难?福利有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制度的困境有:财政赤字扩大、推动物价上升,造成通货膨胀、产品竞争力下降、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欧洲联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北美自由贸易联盟、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经济联系协定等。

45、 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46、 二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资本输出的需要、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47、 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获得的新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由国家出面组织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

48、 科技革命是怎样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了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新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物质基础,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飞跃,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第二次科技革命创造的生产力与自由竞争的资本所有制的关系发生矛盾。然而自由竞争又为解决这一矛盾开辟了道路。又为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股份公司的出现更加推动了生产集中的发展,应为股份公司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集中大量的资本。随着生产集中的发展,当少数大企业具有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市场的能力时,在资本本性的驱使下,必然走向垄断。当垄断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私人垄断资本阶段其经济基础是垄断资本的集团所有制。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宇航等特

别是以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技术革命。1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型工业部门,这些部门需要大量资金他超过了私人垄断资

本能承受的限度,只有借助国家的力量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由于科技革命的影响,分工和专业协作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生产已接近全面社会化。3、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扩展都离不开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离不开产品的开发。 49、 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有,并为劳动人民利益服务,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4、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又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生产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具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5、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建立了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6、在封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劳动人民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和共产主义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52、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篇二: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1、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组成部分及有机统一。

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与归宿(在马克斯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处于核心地位)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孕育了马克斯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二、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及其形成和问世的标志。

马克斯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资产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标志: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问世标志: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二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社会理想。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问题: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6、物质;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意识: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

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7、实践及其要素。

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实践的手段(工具)

8、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实质和核心

体系: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辩证关系

作用:同一性,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第一,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性: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意义:是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掌握唯物主义法,其次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对科学的认识方法。

12、质、量、度;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律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为他物。

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13、分析和综合及其关系。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

方法。

综合:是在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把各个因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是综合绝不是把各部分、组成因素机械地凑合起来或者装配一起,而是在思维中把各个对象的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关系: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1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5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应用实践手段等;第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

16、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注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17、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特性:第一,客观性,第二,主体性,第三社会历史性,第四,多维性。

18、价值和真理的辩证统一及其意义。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意义: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

精神和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要求我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张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19、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20、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方式,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形态具有复杂的结构,从不同角度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1 、生产力及其基本要素;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基本要素: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

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矛盾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关系,此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意义:首先,这一规律的原理在人类社会思想上彻底否定了“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创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4、社会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5、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及

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二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2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7、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力在社会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8、劳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须品的价值决定。包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本身的价值更高。

29、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包括的三个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0、剩余价值;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31、资本积累及后果;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后果: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那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3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假象。

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假象:模糊工人必要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3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具体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四对重要关系: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观。一般人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不自觉、不系统、缺乏理论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一定意义上说,哲学就是世界观。

☆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历史观使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世界观包括历史观,历史观包括人生观。世界观特别是历史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有直接影响世界观和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具体科学是关于世界每一具体领域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二者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在理论本质、阶级属性、服务对象和生命力等方面有本质不同;现代西方哲学提出的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很多有启发性的思想材料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三大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理论内容看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整的科学体系;从研究对象看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

的科学;从阶级属性看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作用功能看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从本质特征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学说;从发展过程看是发展着的科学。

☆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现代科技革命在许多领域实现的重大突破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提出的许多新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关键问题

如何使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成为中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两个理解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的优秀成果,推动了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实践为基础,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统一,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得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群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理论武器。

二、辩证唯物主义由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关于唯物论

□一个重要原理:世界物质性原理

世界是在无限的时空中按照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八对重要关系:

☆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共性,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研究的是 个性;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为哲学的物质范畴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哲学的物质范畴对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

物质是共性,物质形态是个性;物质作为共性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把握,物质形态作为个性则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物质存在于物质形态之中并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唯 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唯 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指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指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犯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

☆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和不

可逆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其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运动着的物质;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着物质运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

时空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界;时空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界;无限是由有限构成,无限不再有限制外,无限就存在于有限之中,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不可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而无视客观规律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否认主观能动性而宣扬宿命论就会犯形而上学错误。

□三个基本问题:

☆列宁关于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回击了唯心主义的攻击,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划清了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从根本上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

所谓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没有相对静止状态,事物的分化就失去了条件,也就不会有生命现象;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其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一个理解运用:

☆怎样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在无限的时空中,按照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世界是在无限时空中运动发展变化的,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坚持从运动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物质世界具有自己的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发现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唯物主义;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关于辩证法

□一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十四对重要关系:

☆联系和区别的关系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和相互作用;区别是指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事物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