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21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下,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要合理解决人 类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 首先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我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 自然的概念

从严格意义上讲,自然概念有三个层次上的涵义。 1. 自然是指一切存在物的总和,人类社会和人类创造的人化自然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2. 自然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相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言的自然。 这一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在它们交界处适合生物生存的区域 称为生物圈。 3. 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素,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 分,即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构成要素之

一。 本文所论及的自然, 主要是指第二个层次上的含义, 即把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自然环境,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恶化”意义上的自然。此外还涉及到第三个层次 上的涵义,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使其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从而面临环境 危机的严峻挑战。

二、 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及现状

1. 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恩格斯曾经指出: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 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 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因此可以说,人类是大自然的产儿。 自然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一方面,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另一方面,它直接地 影响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影响其发展速度和物质生产形式的选择。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建设的资源,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一 切物质和能量都来源于自然界,然而,由于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界已是不堪重负。大气 污染、水资源危机、能源耗竭的威胁、物种灭绝加速、人类可以健康生活的空间越来越 狭小,无不警示着人类,要遵循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 自然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 自然界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的性质,面貌,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 主要是由社会生产的方式所决定的。 不仅如此, 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必须通过社会的 生产实践才能够发生作用,这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本身都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状况和社 会制度所决定的.在社会和自然的矛盾中,社会是矛盾的主导方面。 但是, 也应该看到, 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的破坏而被限制了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 道: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这些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曾经是一片繁荣昌盛,如今却不再属于发达地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然环境的破坏。我国的黄土高原也是一个

很好的例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这个昔日的繁华之地当下满目疮痍,严重制约其发展。

3. 自然进化与人类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这一过程包括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人来自自然存在,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需要不断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变自身。二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够突破自然与社会的限制,改变周围的环境,按照自己的需求、目的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的进化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体,任何有碍于自然进化的行为,都将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实际发生的是,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 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合理配置和保护 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而这些,都对人 类社会构成了威胁。当人类盲目征服自然的时候,阻碍自然进化,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三、 解决之道——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以促进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为根本目标,使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财富, 这种理念及由此决定的发展模式, 直接导致了困扰着当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生态危机, 以至于像斯宾格勒那样的一些西方学者竟会悲观地认为科学技术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人类的毁灭。 这种悲观论调其实蕴含着对人类的前途与命运的深切忧虑, 它从反面提醒世人: 有必要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作哲学的思考, 以寻求其二者统一的基础,由此建立起合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理念。 自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中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后, 这一思想便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 它是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要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 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哲学依据 若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对自然的破坏, 便是没有正确处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这就否定了人类改造自然、谋求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若以为人类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征服者、压迫者,可以摆脱自然与社会的任何限制,也未能正确把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主体对客体巨大的改造作用,却忽视甚至否认客体是主体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客体对主体也具有制约与改造作用。只有建立在实践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发展思想,才能克服其他思想的局限性, 指导社会的发展步入正途。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 坚持从一定社会关系的总体出发来理解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 只有社会系统诸要素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 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社会发展最高目标。 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又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社会的发展是符合规律性与符合目的性的统

一,这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所在。“可持续发展”正属于这一社会发展思想。它既不是从先验的、外在的客体出发, 又不是以被抽象化、 张扬至极端的主体意志为出发点, 而是将具体而现实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既明晰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基础上; 又把握主体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特征, 人们通过对客体的改造而满足自身的需要与利益,生活在与自然的统一性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杨河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第 55 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4个原理)

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原理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原理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原理四、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认识论(3个原理)

※原理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原理二:真理的属性原理

世界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原理三、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认识运动规律)原理

世界观: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3个原理)

※原理1、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世界观: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不是无能

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原理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①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统率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制约整体;整体制约部分;有时,关键的部分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③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使整体的发展。

原理3、系统优化的原理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二)发展观:(7个原理)

原理1、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原理2: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观: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我们应反对用静止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原理3:内外因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原因)

世界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原理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世界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原理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

世界观: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原理6、辩证否定观原理

世界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原理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

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创新的意义: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三)矛盾观:(7条原理)

※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世界观: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

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 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坚持两点论。

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原理2、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观: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原理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要遵从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秩序,从特殊性中总结出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导下解决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原理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世界观: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这一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要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原理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世界观: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

原理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

世界观: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案例总结(58个)

(一) 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1)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例子:小孩空中走钢丝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具有相对性,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第一,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

运动之中。

第二,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

特殊的状态。

第三,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例子:自习室占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

第一, 运动着的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任何事物,无论其过程怎样短暂,总要经

历一定的时间;任何事物,无论其体积怎样微小,总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第二, 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离开了具体事物的抽象空间和抽象时间

都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第三, 时间和空间二者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既不存在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

的事物,也不存在着只有时间而没有空间的事物。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客观的。时间、空间在客观性上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受到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制约,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否认时空的相对性是形而上学观点。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第一,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过程是无始无终的,它既没有开端,

也没有终结;时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有始有终的,事物的存

在具有暂时性。

第二, 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范围无边无际;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

事物的存在范围是有边际的。

第三, 无限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这就是说,无限存在于有限

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我们要善于通过有限把握无限。

(2)意识观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 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

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 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

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

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

的发展,是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

的表现。

第三, 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

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3)实践观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实践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客体是指实践的主体所要探索和改造的对象。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进行改造。一方面。实践要创造客体的价值,另一方面,又优化了主体。而优化了的主体能够更好地改造客体,更好地改造客体反过来再一次优化了主体。于是形成良性循环,主体与客体不断地协调发展。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此原理是黄金原理一,用于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谓自在世界是指人类还没有认识,实践尚未影响到的世界;所谓人化世界是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下自己烙印的世界。

自在世界构成了人化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化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人的实践越发展越深入,对世界的认识就越广泛越深刻,人化世界的边缘就越扩大。

2、“两原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且可以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内容上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一,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

属性----客观实在性。

第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 第三, 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差别的具体的同一,而这种同一必须包含着斗争;另一方面,矛盾的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总是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总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共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把握矛盾的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矛盾的不平衡原理是指矛盾的主、次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把握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在复杂的矛盾系统中,矛盾可分为主、次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服从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首先,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它制约着次要矛盾,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用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其次,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解决的好,有利

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再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旦出现转化,我们工作是重心也相应的转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矛盾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其次,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再次,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易位,在这种情况下,事物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事物发展是自我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是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与发展

(1)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与特征)-----万能原理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一,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第二,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第三,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第四,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相同。

(2)发展: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其一,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二,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其三,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其四,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此原理用于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的统一,它们互为前提。第一,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第二,同时我们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黄金原理二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所以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度的原理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准确的原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