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政府政务 > 列表页

2009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17  分类: 政府政务 手机版

篇一:湖北省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湖北省人民政府2008年工作报告

——2008年1月25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省长 李鸿忠

各位代表:

本届省政府2003年1月就职,任期即将结束。现在,我代表本届省政府,向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报告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后五年及今年的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发展最好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团结拼搏,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和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初步核算,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9150亿元,比2002年增长77.2%,年均增长12.1%;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5万元,比2002年增加8000元以上,提前两年实现了11950元的预期目标;财政总收入1115亿元,比2002年增长1.56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90亿元,扣除农业税等因素比2002年增长1.7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85元,比2002年增加4696元,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3997元,比2002年增加1553元,年均增长10.3%。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超额完成。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全省用于“三农”的财政支出累计达到384亿元,其中2007年比2002年增长2.19倍。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生产从2004年开始扭转下滑局面,连续4年增产,2007年达到2287万吨,比2002年增产240万吨。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特色农业,种植业优质基地达到3200万亩,标准畜禽养殖小区159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6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品牌3155个。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有10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筹集120亿元资金,推进“六改五通”建设,新增通村水泥(沥青)路7万公里,新建户用沼气池104万口,解决了13910个行政村不通水泥(沥青)路和4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搬迁和对口帮扶等工作,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85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175万人。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支持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食品等行业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基础上,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汽车、石化、钢铁行业年销售收入已超过千亿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90个,销售收入占全省工业的41%。采取多种措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省中小企业达到23万多家,比2002年增加11万多家,实现增加值4740亿元,比2002年增长76.9%;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76家,其中2007年净增1513家。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6个、国家免检产品33个。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861亿元,比2002年增长1.7倍,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7%提高到2007年的30.5%。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23亿元,比2002年增长1.4倍。努力扩大传统服务业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旅游业总收入640.9亿元,旅游外汇收入4.13亿美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进程加快,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坚持“一主三化”方针,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72%、171%和99%。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投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万亿元,建成或基本建成135个重点项目,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22公里,发电装机2297.9万千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量达到1.1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1.2倍。80万吨乙烯、富士康、中芯国际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全省免除农业税、特产税32.7亿元,乡镇机构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基本建立。国有农场管理体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已有7家村镇银行挂牌营业。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纳入“三个一批”的大型国有企业已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100家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到95%。筹措22亿元资金,支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转制和分离办社会职能,一批困难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取消和调整了1144项行政审批事项。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立。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改革全面推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35.54亿美元,占改革开

2009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放以来累计利用外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有80家在湖北投资,有5家外资金融机构在湖北设立分行或代表处;进出口总额达到148.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76倍,其中出口81.7亿美元,增长2.89倍。新增15对国际友好城市。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和谐湖北建设深入推进。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2007年,全省用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财政支出337亿元,比2002年增长1.57倍。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由2002年的87亿元提高到213亿元,增长1.44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国家验收,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各级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2年的18%提高到27.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五年累计登

记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799项、申请专利57305件、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20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由2003年的8个扩大到2007年的91个,参合农民3246.5万人,参合率81.6%。以社区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成了湖北出版文化城、省艺术馆、琴台大剧院、省博物馆二期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农村开展了乡镇文化站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影放映、农村书屋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省直新闻出版和广电系统实现管办分离,组建了一批文化产业集团。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和首届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充分展示了湖北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新建了武汉体育中心等一批体育场馆和社区健身设施,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和国控重点排污企业的减排,依法关闭了一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纸厂、小水泥厂、小火电厂。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支持节能技术改造和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2007年,全省实现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三下降”。严格土地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建设了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森林、湿地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31.1%。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2004年起,每年围绕就业、上学、看病、行路、住房、治安、环保等问题,为群众办好8-10件实事,收到了明显成效。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13万人,帮助困难群众就业57万人。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对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和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进行了补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全省社会保障投入由2002年的100.35亿元增加到271亿元,增长1.7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正式启动,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及城镇低保人员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等逐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及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逐步提高。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事故死亡人数比2002年下降29.3%。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得到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基层管理体制,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四五”普法成效明显。推进各项工作法治化,制定实施了《湖北省法律援助办法》等71部地方性规章。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有效遏制了刑事犯罪的上升势头。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加大腐败案件查处力度,廉政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干部群众,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涌现了吴天祥、赵传宇、黄来女等全国道德模范和周国知、郑琦、陈刚毅、桂希恩等全国先进典型。积极

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支持部队建设,认真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和优抚政策落实工作,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参事、文史、方志、保密、档案、文物管理与保护、国防工业、工会、青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刚刚过去的2007年,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均呈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3.6%,外贸出口增长30.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2%和16.9%,城镇新增就业7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人口自然增长率3.23‰。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超额完成。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全省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届省委、省政府打下良好基础和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鄂部队、武警部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五年,我们立足于“打基础、管长远”,围绕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深化认识和实践,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矛盾和困难的基础。办好湖北的事,关键是要扎实抓好发展。这几年,我们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能够拿出比较多的投入,主要是经济有了较好较快发展,财政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湖北缺煤少油,资源环境压力大,更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强市场主体培育,着力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加强吸引内外资工作,优化投资结构,抓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二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这几年,农村面貌深刻变化,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关键是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科教优势、人才优势等是生产要素,把这些优势转化为经济实力,点石成金的是体制机制。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创新要发展活力、要发展后劲、要新的增长点。全面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三是必须坚持开放先导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扩大开放是实现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只有在开放竞争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才有蓬勃的活力;只有扩大开放,湖北才能加快崛起。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努力提高对内对外开

放水平。要打好“中部牌”、“试验牌”和各种“优势牌”、“特色牌”,积极主动地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

四是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要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抓,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建设。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财力向基层、基础、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总结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本届政府的工作与中央、省委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期待还有差距,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困难,主要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对外开放、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力度不够;农业基础仍比较脆弱,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渠道还不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须进一步改善;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够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很重;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就业、社会保障、物价、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继续下大力解决;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比较重;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有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不强、作风不实;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今后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知难而进,继续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建议

今后五年,是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是充满机遇的五年,也是充满挑战的五年,更是大有作为的五年。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导向效应,境外和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为湖北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近些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增多,为加快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七大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省第九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的要求,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抓落实,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责任感、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省第九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开放为先导,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体制改革和自主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推进和谐湖北建设,认真做好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推进工作,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民强省步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二次

篇二:2011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1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0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省长 王国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抢抓机遇中阔步前行,在迎接挑战中砥砺奋进,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这五年是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综合实力显著跃升的五年。全省生产总值在2005年6520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达到15806亿元,五年增长1.42倍,实现了年增长由一千亿到两千亿的跨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从中等收入偏下阶段进入中等收入偏上阶段。财政总收入从728亿元增加到1919亿元,年均增长2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1.9%。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18万亿元和1.46万亿元,增长超过1.5倍。

这五年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二三产业比重由83.4%提高到86.4%,粮食实现连续7年增产,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保持20%以上的速度,七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1700亿元,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八位。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和增长贡献率接近6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控制目标。

这五年是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总体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的五年。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实质性进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改革创新试点获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启动,构成了事关长远、覆盖全省的“两圈一带”总体发展战略和推动湖北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

这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的五年。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1万亿元,达到10803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5年的投资总和;“十一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9.6%。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后续规划开始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全国第一条特高压电力通道建成运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673公里,居全国第六位,各市州实现高速通达;铁路总运营里程达到3300公里,湖北率先进入高铁时代;天河机场年客流量突破千万人次;武汉新港成为亿吨大港。湖北正在由“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跨越。

这五年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0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831元,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3.5%。新增城镇就业352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244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严重自然灾害挑战中,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一是抢抓机遇扩大投资,实现了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超计划目标、超全国增幅。2010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3.1%,占全省投资总额的53.2%,争取中央投资占当年中央投资总规模的5%以上。

二是挖掘消费需求潜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9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三是努力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新增高速公路2024公里,“四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武广高铁、合武专线、武九快速相继建成运营;长江航道、船舶、港口建设顺利推进。能源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新增电力装机(不含三峡工程)1325万千瓦,增长75%;建成兰—郑—长成品油管线、西气东输二线和川气东送天然气管线。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坚持一手抓壮大规模,一手抓调整结构,始终把调整优化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制定并落实全省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千亿元产业发展计划”全面超额完成,其中汽车产业超过3千亿元,钢铁、石化、食品、装备制造产业超过2千亿元,电子信息、纺织产业超过千亿元。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26家。制定出台支持政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0.8%,工业实现利润和税金年均分别递增29.2%和22.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94亿元,比2005年增长1.2倍。武汉市江汉区国家首批服务业发展示范试点工作全面推进;金融业增加值增长3.2倍;旅游业年总收入超过1400亿元,年均增长25.3%;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50亿元,年均增长27%。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彻底取消农业税等税费,为农民减负32亿元。全省涉农专项资金五年支出达到2620亿元,其中四项直补资金192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总产达到2316万吨,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居全国第一。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过1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家,产值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达到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4000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65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60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任务,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41万亩。投入百亿元以上,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新增通村沥青水泥路10.4万公里。共解决162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扎实开展仙洪试验区等多层次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从完善规划、改革试验、体制创新、部省合作以及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具体化和项目化。75个国家部委机构与我省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一批改革发展试点及项目落户我省。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城际铁路、鄂西圈十大旅游景区、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了以“一主两副”为依托,以其他设区城市和县城、中心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7%。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7.5%。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4.1%、26.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共解决200万人的温饱和脱贫问题,完成4385个重点贫困村扶贫整村推进任务,扶贫搬迁5万户16万人,培训转移25.8万名贫困劳动力。顺利完成丹江口库区移民外迁任务。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构建“两型”社会。

狠抓节能减排,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超过3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150%。环境保护专项治理成效显著,五年共关停产能落后的企业(生产线)715家,关停小火电机组121万千瓦,20万千瓦级以上火力发电机组全部实现脱硫。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107个,日处理能力达到528万吨,基本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目标。青山-阳逻-鄂州和荆门循环经济区建设进展顺利,黄石、大冶、潜江、钟祥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全面启动,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基地加快建设。6县(市)获得“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1.1%提高到38.4%。

(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大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到97.2%,省直机关企业脱钩改制顺利推进。省出资企业改革重组取得重大成果,联合发展投资公司等五大省级国有投融资平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相继建立并投入运营,武重、武锅、三环等一批国有企业通过改革重组和自主创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农信社改革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取得突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顺利改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84家,居全国第八位。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引进设立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17家,设立银行、证券、保险法人机构192家。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挂牌运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逐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全面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稳步推进。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达到259亿美元,其中出口144亿美元;一系列大型经贸和对外交流活动成果丰硕,已有87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我省投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69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84.6亿美元。美国、韩国相继在汉设立领事馆,成功承办中俄印三国外长会晤。国家级开发区增至7家。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2010年引进省外资金超过1700亿元。“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成效显著,2010年底,全省有各类市场主体187万户,比2005年增加58万户,其中企业增加近14万户。

(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校舍安全工程相继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明显增强,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优势进一步巩固,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助学贷款发放量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城乡居民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8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5万人,劳动者创业能力稳步提升。投入109亿元用于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97个农村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农合制度,参合率达到97.4%。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实施血吸虫重疫区“整县推进、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取得积极成效。

省政府通过集中财力办实事的方式,集中解决了一批重大民生问题。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工资支付等权益保障工作,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181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68万人。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标准。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4194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1倍多。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5年上调,2010年达到月人均1227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26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大病医疗救助35万人次,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近400万人次。常年生活救助对象达到360万人,城市低保规模稳定在140万人左右,农村低保保障对象达到200万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新增廉租住房保障42.7万户,经济适用房保障16.7万户,改造农村特困户危房19.4万户。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构建和谐湖北。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了一批新时代的英雄群体和模范人物,形成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湖北群星现象”。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等一批大型文化传播和交流活动,顺利建成琴台大剧院、省博物馆新馆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进一步繁荣。我省运动员参赛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取得优异成绩。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两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开展。

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深入推进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各级政府执行力和公务员能力建设得到加强。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主动与省政协协商讨论重大事项,自觉接受监督,五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2490件,省政协委员建议案、提案3242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制定或修订地方性法规议案43件。加强军队、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双拥”工作,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

妇联等群众团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制定实施《法治湖北建设纲要》,出台省政府规章56件,修改或废止省政府规章82件。顺利完成“五五普法”,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执法行为。积极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创建平安湖北;加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审计、监察、行政复议工作,开展以工程建设等领域为重点的源头治理,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依法加强宗教管理,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局面不断巩固。参展上海世博会、对口援建四川汉源县、支援青海玉树和甘肃舟曲抗灾、新一轮援疆援藏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对台、外事侨务、妇女儿童、人民防空、招投标管理、科协、统计、保密、档案、测绘、气象、地震、水文、参事、文史、方志、机关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们积极应对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统筹做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6%,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16%,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9%,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8%。人口自然增长率4.31‰。2010年目标的全面完成,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圆满结局,又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的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的风雨历程,谱写了荆楚大地发展史上的华丽篇章;五年的辉煌成就,标志着湖北发展进入新的起点、跨入新的阶段。“十一五”时期的成就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奋力拼搏、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打基础、管长远”成效积累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鄂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湖北建设发展的中央在鄂单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湖北省情的认识,切实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振兴崛起之路。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中央精神和湖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辩证思维,善于从战略上谋划湖北的发展,对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设计和周密部署,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加强重点领域建设,推动薄弱环节发展,着力缓解生产要素瓶颈制约,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和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在综合实力上,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市场主体还不够多不够强,周边省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我省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在经济结构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工业集约集聚程度还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体制机制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仍未消除,科技与经济结合还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在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公共服务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

的问题仍然较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还不够快,改善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还很重。在政府自身建设上,思想解放不够、工作落实不力、服务效率不高、为政不勤不廉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编制了《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省委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明显进展。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奋斗,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纲要草案》从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30个具体目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从我省基本省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力求体现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更加奋发努力,积极推进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重点做到“六个突出”:——突出跨越,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把跨越式发展写在湖北“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在做大总量中增强实力,在科学发展中富民强省,着力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升湖北在中部和全国的经济地位。在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的前提下,地区生产总值从1.5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4000美元增加到6000美元,实现投资规模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跨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千亿元到2千亿元的跨越。基本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中部地区经济要素富集、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前列,自主创新示范功能、对外开放服务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功能明显增强,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突出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以调整结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转型,实现科学发展与转型发展的有机统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食品5大产业年主营收入跨越500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力争突破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扎实推进“生态湖北”建设,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6%、17%。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强武汉城市圈,做大“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由6个增至15个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

——突出支点,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是党中央对湖北发展的科学定位,我们要为之不懈奋斗。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是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有效

篇三:2011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