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df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6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

科学。 ?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

?马哲史涉及的代表人物:

?A: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与毛泽东;

B:改革开放时期,还给予狄慈根、梅林、考茨基、拉法格与普列汉诺夫等人以一定的地位; C:社会主义国家之外的一些被称为“异端”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指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

?“三个五十年”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三个五十年、三大历史形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19世纪40年代中期到19世纪末期) ?三个小阶段:

?第一,19世纪40年代初至1848年,创立阶段。

?第二,1848年至187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和1871年革命实践中,在政治经济学和军事科学研究中检验、运用和发展。

?第三,1872年至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和进一步发展、传播阶段。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一个50年,是形成、创立和系统化的50年,是凯歌行进的50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中国取得重大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 ?三个小阶段:

?第一,19世纪末至1917年,在俄国的发展。

?第二,1917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由发展到停滞阶段。

?第三,从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毛泽东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二个50年,其间虽然出现过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和斯大林的教条主义,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取得重大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艰难曲折中发展(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9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由发展到失败。

?2、20世纪50年到中期至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曲折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三个50年,是停滞、危机和重新崛起的50年。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重新恢复了生机

和活力。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其次,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再次,有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最后,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方法

?第一,学习马哲史要和总结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结合起来。

?第二,学习马哲史要和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结合起来。

?第三,学习马哲史要和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

?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理论活动的历史文化环境和个人主观条件)

?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崛起

?二、独立的近代无产阶级的形成

?三、人类先进理论思潮的出现

?四、自然科学的新发展

?五、德国特殊的历史条件

?六、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教育和个人天赋

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崛起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行,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力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马恩选集》1卷,1995年版,277页)

?二、独立的近代无产阶级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党性,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表现。

?三、人类先进理论思潮的出现

三大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黑格尔

?四、自然科学的新发展

?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强有力的论证。

?五、德国特殊的历史条件

?首先,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欧洲文明更进步的条件下进行的。

?其次,德国无产阶级不仅有英发工人运动的经验为借鉴,而且,它还属于欧洲富有理论修养的

民族,有条件继承民族的理论思维传统。

?最后,资产阶级社会问题首先作为意识形态问题出现。

?六、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教育和个人天赋

第三讲 马克思恩格斯转向黑格尔

——革命民主主义和青年黑格尔主义

马克思

?波恩大学(1835年10月-1836年7月)——

?马克思对宗教信仰产生怀疑

?柏林大学前期(1836年10月-1838年5月)——

?1836年8月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

?柏林大学后期(1838年6月-1841年4月)——

?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受黑格尔影响很大,加入青年黑格尔派 。 ?恩格斯在晚年是这样论述黑格尔的巨大功绩——他第一个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描写成一个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试图解释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解体的必然性

?把理性和信仰调和起来的企图使黑格尔哲学陷入了困境:一方面,它用纯逻辑的绝对理念取代基督教的非理性的上帝,把理性提到了信仰之上;另一方面,他又保留了信仰的至上地位,使宗教和哲学等同。

?黑格尔为了用哲学论证宗教,不得不排除其中的神秘主义和纯粹教义学;为了用宗教论证哲学,又不得不把神秘主义输入哲学。他必然遭到来自两方面的攻击:一方面,正统的基督教神学家不满意他用理性主义对宗教所进行的裁剪,反对抬高理性遍地信仰,要求维护宗教的绝对权威;另一方面,那些忠实于辩证方法的黑格尔弟子也不能容忍他对宗教的退让,他们竭力要作出无神论的结论,把宗教降低为受理性审视和批判的对象。

?在法哲学方面,黑格尔把现存的国家抬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样陷入了无法克服的矛盾: ?一方面,他看到了国家的存在同经济发展以及阶级斗争相联系,认为国家出现于“家庭”和“市民社会”之后(家庭——生理的和伦理的直接实体,市民社会——私人利益体系);

?另一方面,他又把国家看作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外在必然性”和“内在目的”,并且是国家把自己分裂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因而国家凌驾于一切现实利益的对立之上。

?他以隐蔽的方式表达资产阶级要求政治变革的愿望,但实际上,他却处处肯定王权,并把君主立宪制看作最合理的国家制度。这就暗中保护了现存的普鲁士王国政府。可见,黑格尔德法哲学同样为各种观点极不相同的党派提供了活动的地盘。激进派力图从中找到变革政治制度的根据,保守派力图找到维护现存政权的依据。激烈的政变和交锋,使黑格尔哲学终于公开分裂和解体。

?黑格尔哲学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其内部蕴藏着无数的珍宝,特别是闪烁着天才光芒的辩证法。 ?马克思向黑格尔哲学的转变是在博士俱乐部完成的,其关键人物是鲍威尔。

?博士论文(1839-1841年4月)——

?从1839年开始,马克思开始准备博士论文,直到1841年3月底完成,他的思想获得了较大的

深化和完善,具有里程碑的性质。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包括献辞、序言、正文和附录的片断。

?序言中马克思表明他写作的政治目的:“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

?论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世界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

?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德谟克里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在细节上的差别。马克思以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为重点,论证了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原子偏斜运动正体现了精神的自由和独立,这显然是黑格尔没有达到的。

?《博士论文》表明了马克思第一次以哲学家的身份面世。通过这篇论文我们可以说马克思的思想演进获得了两点突破:首先是他真正接触到了哲学探索的实质问题,(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申出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现实的关系。)其次是他找到了从事哲学探寻的正确方法。

?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土学位。申请耶拿大学的博士学位,4月6日寄走论文,4月15日在马克思缺席的情况下授予他博士学位。

?恩格斯转向黑格尔哲学

?移居不来梅的时期(1838年8月-1841年3月)是恩格斯转向黑格尔哲学、形成自己独立的世界观时期。

?恩格斯在柏林服兵役期间(1841年9月-1842年9月)开始了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交往。

第四讲 马克思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1839----1844)

?一、《莱茵报》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实践动摇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1842——1843)

?1、第—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土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遏制言论自由的批判,揭露整个普鲁土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

?2、反《林木盗窃法》。(马克思对经济问题的最初涉足)

?马克思愤怒地讥讽道:拥有森林的是贵族和富人,而捡拾树枝的是穷人,“如果法案的这一条被通过,那么就必然会把许多穷苦人民从活生生的道德之树上砍下来,把他们当做枯树抛入犯罪、耻辱和贫困的地狱。”那么,胜利的将是木头偶像,牺牲的却是人。

?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和法作为理性自由的存在方式,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它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公民,应该保护被压迫的广大贫苦群众。然而,现实中的普鲁士国家和法律却只为林木占有者说话。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国家和法应当能够战胜和克服私人利益,但实际上私人利益处处占了上风。为什么强大的国家理性在私人利益面前竟显得如此软弱无力?这是马克思感到极度苦恼的疑问。

?3、关于摩泽尔地区的文章,反对当时的税收政策。

?在国家和私人利益关系上,马克思突破了单纯谴责私人利益,开始正视国家本身的“缺陷”。

?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应有和实有):

1、物质利益问题和等级问题决定人民对待事物和法的态度。不同的社会等级有不同的利益,这

决定着他们制定法律的态度 。

?2、客观关系问题:人的行为是由一些客观的关系与制度所决定的。在评论书报检查制度时,马克思就指出,人们往往只注意个别人和检查官,而忽略了决定他们行动的社会制度问题。其实个人的行动与制度是一致的,仅改变个人的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人的行为是由一些客观的关系所决定的。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改变政治制度而不是撤换某个执行官。

?3、强调哲学要走出自身,成为一种现实的批判的力量,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4、哲学是世界的本质。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及客观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但是他依旧认为,理性是世界的本质。真正的理性存在于人民之中,而出版物与哲学是这种理性的集中体现。

?恩格斯的《莱茵报时期》:

?对国家信仰的动摇和对物质利益的认识

?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及其所引起的解放作用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1804年 7 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1872年4月13日。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哲学的出发点是感性的人,他认为这“是一切东西都围绕其周围的要点”。它赋予这种感性个体的基本规定是:

?第一,精神和肉体、理性和欲望的统一,由此引伸出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哲学原则;

?第二,个体和类的统一,由此引伸出人和人相统一的哲学原则;

?第三,作为认识主体和作为感性对象的统一,由此引伸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哲学原则。 ?费尔巴哈得出了改革哲学的三个重要结论:第一,主宾颠倒。

? 批判思辨哲学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把它的原则颠倒过来。“我们只要经常把宾词当作主词,将主体当作客体和原则,就是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

?第二,揭露和消除人的本质的异化。

?他指出,异化的实质是人的类本质和人的感性存在的分离。“人的本质只是包含于共同体之间,包含于人与人的统一之中” 。而消除异化、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唯一途径就是重建人的社会共同体。

?第三,德法联盟。

?他预言:既然哲学的主要工具是思维和直观,只有两者的结合才是生活的真理。那么,善于思维的德意志民族就必须同善于实践的法兰西民族相结合。这是男性原则和女性原则的结合,是最高的完美和谐。

?“心情,是女性的原则,是对有限事物的官能,是唯物主义的所在地——这是法国式的想法;头脑,是男性的原则,是唯心主义的所在地——这是德国式的想法。”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1-122页)

?三、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最初批判

?《克罗茨纳赫笔记》包含了对22位作家的24部著作的摘录。在政治学方面,包括了马基雅弗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要点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1、它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历史学科,它侧重从运动变化的形态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范畴、原理以至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并依据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事实,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论。

(5)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方法:

(1)要把“史”和“论”结合起来,通过“史”的研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的理解,并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发展中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同它所处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加以考察,而且要结合当代的社会实践和科学事实,对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3)采取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既要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又要逻辑地把握其内在联系,探究它的发展规律

(4)坚持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既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又要把握其实事求是的精髓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1、意义:

(1)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 (2)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3)有助于正确地开展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斗争 (4)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物质前提:18世纪中期以工具机的发明和使用为起点的工业革命使得机器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生产技术质的飞跃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带来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历史实践把唯物主义的发展推到更高阶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客观依据

2、阶级基础: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资产阶级,同时也创造了无产阶级,作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他们之间始终存在着阶级对立和斗争,随着无产阶级不断的斗争实践,工人已提出自己独立的政治要求,这就需要用科学理论去指导他们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创立的

3、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最重要的成果是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这些成果不仅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1

而且使人们有可能根据自然科学提供的事实去说明自然界的过程,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显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据之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1、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1)它所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以经济学的形式对劳动作为主体活动的创造能力的肯定

(2)古典经济学家们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分工问题

(3)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对立状况进行了经济上的分析

2【法】圣西门、傅里叶; 【英】欧文)

(1)他们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

2

3

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一、《资本论》

为深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基本规律,以便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科学理论武器,1843-1883年马克思历时40年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所获得的巨大科学成果《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5

而且也是包含有极为丰富的哲学思想的伟大著作,可以说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百

科全书 1、《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验证以及丰富与发展的表现: (1)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全部讲稿)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教学要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思想背景和个人背景);

2.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的阶段性;

3.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问世。

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历史条件与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不学英法德,不懂文史哲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

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家庭教师,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创立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亦称?思有同一说?),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他的哲学是对三个阶段的描述,因而相应地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逻辑学是?研究观念(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当做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在概念的辩证法中,他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自然哲学是?研究观念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学?,他以幻想代替事实,发表了一些错误理论,但他也提出了合理的思想。精神哲学是?研究观念由他在回复到自身的科学?,他提出了社会政治、伦理、历史、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并试图找出贯穿在历史各方面的发展线索。在美学上,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费尔巴哈(1804~1872)Feuerbach,Ludwig Andreas,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1872年4月13日。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

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辛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早年入海德堡大学神学系,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哲学,1826年转入埃尔兰根大学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后获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后因发表反对神学的著作被辞退,隐居乡间。在逝世前不久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他的功绩是在唯心主义统治德国哲学界达数十年之久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黑格尔逝世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黑格尔学派。黑格尔逝世后,学派迅速分化瓦解。形成了保守的右翼派老年黑格尔派,鼓吹政教统一;激进的左翼派即青年黑格尔派,主张政治与宗教分离。费尔巴哈曾属青年黑格尔派,他几乎听完了黑格尔的所有讲座。后批判了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说,提出了以人和自然为哲学唯一对象的人本学。他肯定自然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空间、时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唯物地阐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他认为人是认识的主体,主体和客体通过感觉直接联系达到统一,自然是可以被认识的,主张直观的反映论。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他的人本学对人的理解是抽象的自然人。他论证了宗教和唯心主义在本质上的联系,提出唯心主义只是用理性改造了的神学。在否定了过去的宗教之后,他试图建立一种无神的宗教来宣扬超阶级的爱。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建立了科学的、革命的辩证唯物主义,因此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著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等。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 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df

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 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

(David Ricardo, 1772.04.18—1823.09.1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生于犹太人家庭,父亲为证券交易所经纪人。12岁到荷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

事证券交易。1793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 动,25岁时拥有200万英镑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学。1799年读亚当〃斯密《国富论》后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参加了当时关于黄金价格和谷物法的讨 论,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9年选为下议院议员。

李嘉图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他继承了斯密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原理,并批评了斯密价值论中的错误。他提出决定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有活劳动,还有投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他认为全部 价值由劳动产生,并在3个阶级间分配: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由此说明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从而实际上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对立。他还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对外贸易中的比较成本学说等。但他 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永恒的,只注意经济范畴的数量关系,在方法论上又有形而上学的缺陷,因而不能在价值规律基础上说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等量资本获等量利 润等,这两大难题最终导致李嘉图理论体系的解体。他的理论达到资产阶级界限内的高峰,对后来的经济思想有重大影响。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

? 圣西门

圣西门(Claude-Hei de Rouvroy,Comte de Saint-Simon,1760—1825)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1760年10月17日生于巴黎一贵族家庭。早年受启蒙运动影响,曾参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1781年在约克镇任炮兵上尉。1803年发表《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主张应由科学家代替牧师的社会地位。圣西门拥护法国大革命,主动放弃伯爵爵位。为研究和宣传社会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