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导论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2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科学哲学导论论文

科学导论作业(二) 200921060101陈馨琳

一、 你所理解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定义: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94新定义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与教育技术定义比较,该定义强调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不但研究学习过程,还要研究教学过程;强调现代教育技术追求的目标是实现教学优化。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该定义的基本思想: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思想的体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必须考虑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地位新教育思想。

(2)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在当前,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模拟与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等。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应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加以选择,同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设备而抛弃常规的音像技术,要避免出现高级设备低级使用的现象。(3)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任务,这就要求不仅要研究教与学资源,还还必须重视研究教与学的过程,既对教学模式的研究。

(4)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设计(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开发(开发教学软件、硬件、课程和教学模式)、应用(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和管理五个基本环节。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特点:

(1)从教学规律(技术理论与规范)看

现代教育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第一,从建造和形成认知结构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是基于奎林(M.R.Quilian)的语义网络理论。人类的认知是—个层层相连的网状结构,这个结构中有节点、链等。各节点之间通过链的作用而结成一个记忆网络。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结构从最初的知识节点出发,呈网状分在的知识链结构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这是一种以人类思维方法组织教学信息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显然,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的线性化,不仅限制了多层次、多角度地获得知识信息,而且也限制了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来完成学习。第二,在认知过程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符合加涅(R.M.Gagne)的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揭示人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阶梯式发展过程: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尤其是理论教学部分,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与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接的,形成的时间周期长,学生的记忆易于淡化,这是不利于阶梯式发展过程形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

(2)从教学模式(技场)看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不论是传统的电化教育手段,还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输入与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其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多种学习形式交替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3)从教学内容(经验知识)看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以认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占有的时空不断扩大。而传统教学方式则依靠文字教材和教师的课堂讲课,强调教学过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4)从教学手段(工具)看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手段和在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二、阐述教育技术系统构成

硬件(教学者):教科书,粉笔,黑板,讲台;多媒体教学器材,远程教学系统等教学资源。

(学习者):课本,参考资料,笔、纸;移动学习设备,计算机,多媒体学习资源。 软件(教学者与学习者):对该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了解该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该专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从业领域等理论知识;

专业知识结构要求

1..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

协同件:根据协同件的定义可得出,教育技术系统的协同件是又一下几个部分构成: 资料:2003年11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cn/)公布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 (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SETC)。该标准明确规定了所有参与教育过程的人员: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教育技术素养。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该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

1.育技术系统结构发展方向的因素,也是规范教学和管理模式的重要因素。

2.教学系统设计能力

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教学媒体应用和评价能力

信息化教学系统的使用、维护和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与评价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

技术:

1.理论技术,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信息技术教育 学与教的基本理论技术

2.实践技术 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远程教育

环境: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教育技术学是一种开放性系统,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技术”。

篇二:科学哲学导论论文

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著的地位。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天文学史是天文学的一个特别的分支,同时又是自然科学史的组成部分,它从整体上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探索天文学发生发展的规律。

在公元前6—3这段时间内,是爱奥尼亚时期的自然哲学,他们追求自然科

学与哲学融为一体。出现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德谟克利特学派。而每个学派对天文方面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叶,是亚历山大时期的自然科学——古希腊自然科学

的繁荣时期。这阶段最突出的是喜帕卡斯和托勒密的天文学。

由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成为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一个支柱,天

文学的发展却证实这个地心体系的破绽越来越多,天文学也由此首先进入近代科学的大门。文艺复兴时期已有进步思想家和天文学家对破绽百出的地心体系表示怀疑。但是,真正打破这个体系的是十六世纪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从十六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

的阶段。哥白尼认为:太阳屹立在宇宙的中心,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再次是地球。月亮绕着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比地球离太阳远的行星,依次是火星、木星和土星。行星离太阳越远,运行的轨道就越大,周期就越长。在行星的轨道外面,是布满恒星的恒星天。他用了6

年时间写下了代表作——《天体运行论》,它被恩格斯誉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天体运行论》是当代天文学的起点──当然也是现代科学的起点。 哥白尼死后,布鲁诺和伽利略对他的太阳中心说进行了捍卫和发展。布鲁诺在1584年出版了《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宣传并发挥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提出了多太阳系和宇宙无限性思想。伽利略也是哥白尼学说的热烈信奉者。他利用自制的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观测到许多足以说明哥白尼学说的现象,

说了哥白尼就不得不说一个人——第谷,他一生在天文观测方面所取得的成

果,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谷的最重要发现是1572年11月11日观测了仙后座的新星爆发。前后16个月的详细观察和记载,取得了惊人的结果,彻底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的天体不变的学说,开辟了天文学发展的新领域。第谷是一位杰出的观测家,但他的宇宙观却是错误的。第谷本人不接受任何地动的思想。他认为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动,而太阳率领众行星绕地球运动。他的体系是属于地心说的。 可以说,作为丹麦天文学家的第谷,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说到第谷,就不能不谈一谈开卜勒了。他和第谷是师生关系,也是第谷最得

力的助手。他很欣赏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体系。他继承了第谷的事业,利用第谷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仔细分析研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并且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即开普勒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在第谷的工作基础上,开普勒经过大量的计算,编制成《鲁道夫星表》,表中列出了

1005颗恒星的位置。这个星表比其他星表要精确得多,因此直到十八世纪中叶,《鲁道夫星表》仍然被天文学家和航海家们视为珍宝,它的形式几乎没有改变地保留到今天。

近代后期在天文观测和天体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成果。天文观测新发现

\赫歇尔的恒星天文学\天体物理的兴起\天体起源和演化假说\现代天文

不难看出,尽管今天人类对天文现象的认识远远超过三百年前,但是当前天

文学的发展形势却同那时的大飞跃颇有相似之处。当时天文观测手段的巨大变革──用望远镜代替肉眼,发现了一系列以往梦想不到的天文现象;今天的变革──用射电望远镜和大气外观测手段把天文学的“视野”扩展到全部电磁波段,又一次带来以往难以预计的重大发现。当时,天体力学的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何现象进入研究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今天,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则使天文学从单纯研究天体的机械运动进入探索它们的本质和演化规律。当时的大飞跃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众所熟知的,而今日天文学面临的大飞跃,正在迅速推进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而也必然会为人类改造自然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

营销部新员工实习报告

员工姓名: 递交报告日期: 实习部门: 实习日期:

报告内容:

篇三:【科学哲学导论学期论文5000字】科学与人文——冲突中并进

科学与人文:冲突中并进

——科学哲学通论学习心得

简介: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几千年中,科学与人文似乎总是共存的一对矛盾体。科学带来的对人文的强大冲击使得一定时期内相对强大的人文或者说思想的势力对科学进行了强烈的抵制,在中世纪的欧洲甚至一度出现了科学因在教会的胁迫下转而致力于用科学解释上帝的存在而停滞不前。然而,在艰难中前行的科学逐渐发展,在近现代在几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物质主义及实利主义渐渐取代传统的唯心主义成为了社会的主流,社会上弥漫开一股利欲熏心的资本主义对物质和利益狂热追求的热潮。即使是这样,人文主义任然在或多或少的调控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人文的关怀在几千年中源远流长,从未枯竭。科学与人文,这对矛盾的共同体在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发展中相辅相成,构成了当今人类社会的主体。

一、人文对科学的偏见【1】

当下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是,一方面科

科学哲学导论论文

学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渗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公众的科学素养却没有显著的提高,伪科学、迷信、超自然论招摇过市,大行其道。不仅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科学素养极低,就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多数对科学的认识也极为肤浅。与此相应的是,对科学的偏见广泛地在社会上传播,在人群中口耳相传,引以为真知灼见。

偏见之一是,认为科学不过是关于各种专门领域的知识,只有科学家才需要去研究掌握,普通人用不着了解。

偏见之二是,认为科学不过是对世界可能的解释之一,科学并非唯一正确的理论,宗教同样可以解释这个世界。

偏见之三是,认为科学是对没有生命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科学是一门缺乏温情的、冷冰冰的学科,科学家是一群冷漠的、缺乏情感的、不懂人情世故的怪人。

事实上,科学绝不仅是各种知识的综合,它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具体来说,科学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而科学精神则包括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精神、理性的精神、探索的精神。拥有一些科学知识并不等于拥有科学精神。对于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拥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因为正是科学精神,远

比具体的科学知识重要得多的科学精神,为愚昧的扫除和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最原初最重要的动力。

科学从不自称是唯一正确的理论,反倒是宗教喜欢这么标榜自己。但科学无疑是所有试图解释世界的理论中有最多证据支持的、最经得起检验的、因而也是最可信的。原因就在于科学拒绝承认一切缺乏证据支持的断言。要想让科学接纳一个事实,就必须提出证据,并且越是不同寻常的事实,越是需要强有力的证据。而宗教或迷信从来只提出断言,不提供证据。科学的另一优越之处在于其开放性。科学总是向那些有更多证据支持的、更经得起检验的理论敞开怀抱。它随时准备放弃旧的理论,接纳新的理论。与此相反的是,宗教和迷信的理论几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许多人呼吁理科生要多一点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却鲜有人呼吁文科生要多一点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诚然,在欣赏世界的美的时候,仅有科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文学和艺术曼妙的身姿;可反过来,也应该说,在理解世界的美的时候,仅有文学和艺术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科学深刻的思想。

二、人文对科学的促进

即使在历史上不乏宗教和旧思想势力阻碍、压迫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事例,然而从整个历史的发展角度看来,正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励了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的探索,正是人类对自身欲望的需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59场主题报告会上,斯坦利?普鲁西纳提出面对老年病,人类需要更多投入。

斯坦利?普鲁西纳说,人类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我们的生命信息都记载在大脑之中,大脑之间成分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联系。虽然人类大脑中有很多成分一样,但是每个人大脑又都不一样,如果大脑受到损害停止工作,就会得痴呆症。

斯坦利?普鲁西纳表示,地球上现有约3000万人患老年痴呆症,到2050年预计会有1亿到5亿人患上此类疾病。随着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全球人口都会面临更严峻的老年痴呆以及其他老年病的挑战。在65岁到74岁这个阶段老年病发病率比较低,但是如果人活到75岁至84岁,发病率就会增加10倍,如果活到85岁发病率则会增加40倍。

斯坦利?普鲁西纳说,世界卫生组织预计2050年中国将有3300万人患老年痴呆症,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加州人口。现在虽然有一些药物可以减缓一些症状,但尚无有效药物去治疗这些疾病,也就是俗称的“治标不治本”。

斯坦利?普鲁西纳表示,每年都有50万人死与癌症,现在我们对于癌症已经有600种新药物,而且新药还在不断研发,因为在全球治疗癌症的药物都非常赚钱。但是对于治疗老年疾病,还需要更多投入。

对于干细胞是否可能在未来用于治疗神经元疾病,斯坦利?普鲁西纳认为,干细胞在神经病方面的治疗非常复杂,虽然干细胞在一些疾病治疗方面非常有效,但要把干细胞直接植入人的大脑还非常困难。【2】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正是一次次像渴望治疗老年病的新药一样如此迫切的需求促进了一次次科技革命和新的科研成果的发现。

科学家们都喜欢为自己的科研成果套上一层童话的色彩。他们最喜欢说的就是自己仅仅只是坚持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可是儿时的梦想又何尝不是对人文的追求?人类的祖先希望不再茹毛饮血,强大的动机促使他们寻找另一种食用食物的方法,几千万次的试验之后找到了生火的方法,从此告别原始生活,开始了辉煌的人类文明。古人渴望像鸟儿一样飞翔,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人类好奇太空中的世界,从此人类的脚步就越走越远??

人文,英文是humanity。有了人,就有了人文;只有有了人文,才真正能够算作有了人类文明、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科学。

三、科学对人文的促进

科学与人文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古至今,无论是冲突中共同发展,还是相交相融,无一例外。

2012年谷歌CEO被邀请在波士顿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做的演讲中提到:

“每一届毕业班都会走进一段历史??你们这一届也一样??而且,在这一点上,你们这届毕业生将拥有比现代历史上任何一届毕业生更伟大的机会??你们现在相互联系的方式是你们前辈人做梦都想不到的。你们使用的这些联系方式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看不见的纽带。这种纽带让我们更加团结,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我们周

围的世界??嗨,毕业生们,我想现在已大不同于从前了。你们正在教导我们。你们这一代人是这个世界上首次实现全面联系的人。你们在成长过程中有过哪些第一次呢?第一次用手机?第一次玩笔记本电脑?第一次读电子邮件?第一次梳理你的社交网络?我很清楚,我在上面演讲,而你们在下面相互联系,你们在上网。你们中的一些人现在很可能正在给朋友发短信,在Twitter上发布这次演讲的消息,更新你们的状态,摆着微笑的表情给自己拍照。这里有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个大学生遇到了抢劫,结果这个大学生说,“等一等,让我先更新一下我的状态,让我的朋友知道我正在被抢劫,然后你才可以抢走我的手机。”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它也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它赤裸裸地描绘了技术对于你们这一代人的身份以及联系世界的能力有多么重要??”

【3】

一番话揭示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改变。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崭新的科技成果也得到广泛应用。高科技覆盖了地球,把世界连在了一起。电子科技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纳米技术的开发,为人类探求微观世界奠定基础;大型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这些成果为人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更节约了人类的时间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现代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似乎也越来越依赖高科技设备了:需要交流时,人们使用手机、QQ、E-mail;需要获取、储存信息时,人们使用电脑;需要娱乐时,人们使用mp3、mp4;需要洗衣服时,人们使用洗衣机??

现代科技革命促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使人类劳动将更多地依靠知识和智力。因此,生产的社会化和整个社会生活的社会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自然,人的社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今,人们只要轻轻触摸一下屏幕或点击一下按钮,很多复杂的事情都能由科技产品马上完成,生活变得比以前轻松、便捷、愉快多了。

四、科学对人文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飞跃,更使“科技是把双刃剑”这句话深入人心。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对生态平衡、社会秩序、伦理道德带来的影响,或者说,破坏。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毫无疑问将永垂史册,然而推动曼哈顿计划并间接导致广岛和长崎的两次毁灭性的灾难无疑将成为爱因斯坦这位伟人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痛。现代的战争是高科技之间的对抗。从毒气弹、细菌弹,到原子弹、氢弹的发明,战争已经不再单纯是两方武装人员的对抗,战争也不再是为了实现统治者的野心或实现一个国家的战略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成为了对平民的打击,成为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毁灭。

而一些高科技的运用产生的核废料、报废的旧电脑旧电池旧手机、太空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也非常严重;从冰箱和空调流失的氟氯烃使地球上的臭氧层空洞也在日渐扩大;农业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矿物以及不可再生资源、对森林树木的过度砍伐、对海洋鱼类的过度捕捞造成的地面下陷、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传统医学伦理学所依据的是传统医学科学的基础,是以消除疾病,恢复健康,纠正不健康产生的变化,相反,现今的生命伦理学则是以当代科学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以生物工程为基础的,它追求的目标不仅是消除疾病,更重要的是完善生命的质量,增强和发展人的活力,完善和发展生命。但伴随着医学科学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一种新的稳定的道德规范未统一形成以前,可能会出现一些消极的道德现象。特别是在唯钱是图的资本主义社会,“捐赠精子”、“替代母亲”、“租借子宫”、“试管婴儿”、“器官销售”等阴暗面,引起人们对道德的恐惧和道德谴责。此外,由于世界各国对高科技的立法有些滞后,有些科学家不顾社会伦理道德,利用胚胎克隆技术,进行无性复制人的实验,如果实验成功,必然会对人口的自然繁殖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技术的应用,也确实给人际道德关系带来了复杂性。这使人类未来的发展受到危害对人类原有的道德伦理造成冲击

【4】。

结论:

科学技术和人文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文需求的推动,也受到人文认识局限性的制约;人文社会受到科技进步带来巨大便利的影响,同时受到其副作用的干扰,导致对生态平衡、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的破坏。

综上看来,解决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必要性与伴随科学技术发展而来的各种弊端的方法如下: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