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8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带答案及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哲学就是()的世界观。

A、理论化、系统化 B、规范化C、理想化D、社会化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精神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3、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宗教唯心主义 4、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表述错误的是()。

A、辩证性 B、机械性 C、形而上学性 D、不彻底性

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存在即合理)。

A、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B、王守仁的“心外无物”

C、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D、唯我论

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D、具体科学与哲学各有侧重、互不相干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的辩证法

C、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星云假说

8、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资本论》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本质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辩证性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多样性 D、系统性

11、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运动 B、静止 C、发展 D、矛盾

1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是否承认矛盾 B、是否承认运动 C、是否承认发展 D、是否承认物质

13、最复杂、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是()。

A、社会运动 B、生物运动 C、化学运动 D、机械运动

14、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实践 B、生物进化 C、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

1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其正确含义是()。

A、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C、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世界的统一性原理认为,世界统一于()。

A、意识 B、物质 C、精神 D、运动

1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说明,事物是()的。 1

A、变化发展 B、普遍联系 C、运动变化 D、充满矛盾

18、“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一典故说明,事物是()的。

A、客观实在 B、变化发展 C、充满矛盾 D、相对静止

19、人们常说,做事要注意把握分寸,这里的分寸就是()。

A、质 B、度 C、量 D、变化

度: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20、质变的特点是()。

A、微小的变化 B、飞跃 C、不显著的变化 D、渐进

21、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错误的说法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和量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2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语告诉我们要重视()。

A、质变 B、量变 C、限度 D、分寸 23、关于辩证的否定的错误说法是()。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辩证的否定就是抛弃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2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共性和个性D、主观性和客观性 25、关于矛盾的同一性,正确的观点是()。

A、矛盾双方相互否定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相互分离 26、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A、联系 B、矛盾 C、运动 D、实践 27、事物变化的根据是()。

A、外因 B、内因 C、规律 D、运动

事物变化的条件是:外因 2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现了矛盾的()。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同一性 D、斗争性 29、事物的性质是由()决定的。

A、主要矛盾 B、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C、次要矛盾 D、矛盾的次要方面 30、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新陈代谢规律 3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 B、具体性 C、间接性 D、生动性

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32、下列不属于感性认识形式的是()。

A、感觉 B、知觉 C、判断 D、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33、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错误的说法是()。 A、二者相互依赖 B、二者相互渗透 C、二者相互排斥 D、二者辩证统一

34、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A、科学实验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生产实践 D、社会实践 2

35、不属于实践的基本特点的是()。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客观规律性 D、社会历史性

36、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性表现为()。

A、二者相比较而存在 B、二者相斗争而发展

C、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D、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7、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劳动者

38、最典型的政治结构就是()。

A、阶级 B、政权 C、国家 D、政党

政治结构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要素

39、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政治标准 B、文化标准 C、经济标准 D、历史标准

40、下列属于社会意识的是()。

A、自然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思想 D、生产方式

4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英雄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42、关于杰出人物的作用,错误的说法是()。 A、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策划者 B、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

C、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决定者D、能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43、人的本质属性是()。

A、生物属性 B、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D、自私属性

44、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对人的本质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政治关系 B、法律关系 C、生产关系 D、伦理关系

45、关于人的价值,错误的说法是()。

A、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B、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人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社会价值是人对社会的索取

D、个人价值是社会对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

46、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有其因必有其果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47、“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蕴含的哲理是()。

A、量的积累必定会引起事物的质变B、人的价值是在奉献社会中实现的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局部和整体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48、面对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有人说:“就算今晚一片浮云遮住了星光,谁能说明天早晨不会是满天朝霞呢!”这启示我们()。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9、“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3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0、“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之中

51、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质和量相互统一的原理

5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无 )。

A、由实践到感性认识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由实践到相对真理和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

C、由否定到肯定和由肯定到否定之否定

D、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53、“刻舟求剑”这句成语说明的哲理是()。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应该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D、应该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4、生产力反映的是()。

A、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自然界中物与物的关系D、人和自然的关系

55、下列与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思想相符合的是()。

A、顺天意者,必得赏B、物是观念的集合

C、存在即是被感知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56、《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辩证法观点

5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B、事物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变化是否显著D、事物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

58、“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典故反映的道理是()。

A、没有现象就没有本质B、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C、真象反映事物本质,假象不反映事物本质D、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59、“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60、“居安思危”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矛盾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次要之分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二、判断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认为正确的在括号里写A, 4

认为错误的在括号里写B) 1、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阵营。( B )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B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B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

4、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做世界万物的本原。( B )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B )无产阶级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和唯心论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和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不可知性。( A )

8、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能够被人感觉到的客观实在。( B )

9、世界上有些物质是运动的,有些物质是不运动的。( B )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

1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不同。( A )

1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等三大自然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条件。( A )

13、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A )

14、机械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A )

15、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A )

16、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是无限的,它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 A ) 17、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A )

18、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表现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A )

19、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 )

20、规律的属性包括必然性、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21、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B )

22、矛盾的斗争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B )

2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首要原因。( B ) 内因

24、内因和外因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 B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5、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常说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B )普遍性

26、矛盾的普遍性属于事物的个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共性,个性只能存在于共性之中。( B )

27、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B ) 对立统一 28、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B ) 二

29、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和主观性。()

3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B)实践有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特性

31、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B ) 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5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2、B3、C4、C5、C6、C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2、ABCD3、ABCDE4、ABCDE5、ABC6、ACD

7、CD8、CDE9、CE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 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 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 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 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 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 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

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 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

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 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

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 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

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六、论述题

1、 什么是党的思想路线,它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关系怎样?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是紧密联系的,是一致的,这个一致性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知和行在实践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只有化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才能在现实中实现,在改造世界中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思想路线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对认识论的贯彻和运用。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世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在思想路线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因此,在思想路线上要求理论,又不能把理论当作教条。理论要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依次在思想路线上要求人们必须要用实践去检验认识,使认识得到修正、发展。

2、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界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3)其辩证关系是: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第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

系适合生产力需要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需要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根据。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每小题1分,共45分)

1、B 2、C.3.B 4、A5、C6、A7、B8、A

9、A 10、A 11、A12、D 13、D 14、A15、B 16、D

17、B18、C 19、A20、D 21、D 22、C23、C 24、D

25、B26、C27、B28、C29、B30、B31、B32、C

33、A34、B35、C36、C37、C38、A39、C40、C

41、C42、C43、D 44、B45、B

二、双项选择题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

1、AC 2、AE3、CE4、BD5、BC

6、DE 7、AB8、AC 9、AB10、CE

三、多项选择题答案(每小题1分,共5分)

1、ABCDE2、ABCDE 3、ACD4、ACE5、BCDE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联系的普遍性。

①联系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②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着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存在着某种联系或关系,离开同周围事物的联系,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没有联系也就没有多样而又统一的物质世界。

④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之网,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一方面,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成分或环节。个个环节都处于联系之中,并通过它们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2.简述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实践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②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社会关系。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最基本源泉和推动力。

③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首先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活动。这种活动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斗争。在这种活动中,人们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人和人的关系,也进一步认识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一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④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是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实践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人类认识的重要釆源之一。

3.简述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①事物在发生根本质变之前,总的说来是处于量变过程中,但由于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部分质变可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篇三:2015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根据大纲整理)

【37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单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简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简答)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

(1)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多选)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单选)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单选)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单选)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简答)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单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简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多选)(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单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单选)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多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多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单选)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多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这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二是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三是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四是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

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多选)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多选)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单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简答)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单选)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单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单选)(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单选)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每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人们用一个物体的长宽高三个数据测量它的体积,确定它在空间的位置。

(单选)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单选)(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单选)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多选)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多选)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多选)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多选)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多选)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生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单选)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单选)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简答)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单选)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单选)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

(多选)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多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简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论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单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单选)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单选)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单选)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提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简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