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什么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9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西跑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科学强有力的证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方面,有区别,研究对象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具体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世界的一个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规律。他们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另一方面,他们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马的哲学是一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什么是邓小平的哲学思想?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科学的哲学基础,是新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直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邓小平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路线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有什么特点??

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时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没有不占时间的物质运动。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没有污物质的运动的绝对空间,物质运动也离不开空间,没有空间之外的物质运动。

客观性、无限性、相对性

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力的发展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始终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生产力就是在人们物质需要与生产力发展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的。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社会进步的表现?????

第一,制度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第二,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第三,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第四,人的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质量互变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扎实苦干,防微杜渐,反对作庭冒险主义。第二、坚持革命,适时变革,反对有秦保守主义。第三,批判“激辩论”和庸俗化论等形而上学的观点。

否定之否定规律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

质量互变规律回答了事物发展的形势问题,那么事物发展的整个进程又是怎样的,及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怎样的??这是否定之否定所要回答的问题。

马克思关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实践关系,第二,认识关系,第三,价值关系,第四,审美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实践关系是主客体中最基本的关系,其它三种关系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的能动反映。

怎样理解劳动是连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纽带??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虽然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但是,二者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第一,自然界的运动是盲目的,自发的,无需人参与的,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客观过程,而人类社

会的运动是人类有目的、自觉的活动。

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力具有社会性,第二,生产力具有人的属性,第三,生产力具有客观性,第四,生产力具有历史性。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中还包括科学技术,这是马克思的观点。

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人与自然界要发生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叶要发生关系,这种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发生或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示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之所以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因为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生产力总是不断的发展的,由它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在一定阶段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使的生产力同他在其中活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党这种矛盾在原有的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就要冲破原有的旧的生产关系,用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来代替旧的成为生产力发展桎哠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他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供广阔的场所,从而有力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生产关系能够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特别是任何物质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进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使技术设备和自然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把生产力的潜力发发发挥出来。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是,则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或者是生产力的发展遭到严重的破坏,生产停滞,或者是生产力虽有发展但发挥不出来,只是因为旧的生产关系严重压抑劳动者的积极性,物理把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是,不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甚至遭到破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成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决定环节,这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表现得异常明显和突出,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来说,仍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为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仍然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思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不仅是人脑对物质的反应,而且意思又能反过来对物质发展进程起巨大的反作用。第一,意思能够能动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意思的能动作用。意思可以直到人们的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世界。第三,意识对人的生理机能的影响。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具备以下条件:

要正确的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于实践,第二,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第三,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首先从意识的起源来,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这种物质形态的产物,其次,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在此,从意识的作用看,他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作用与客观对象,才能得到发挥。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在:首先,能动的反映世界,及在实践的基础上,意识能通过事物的现象不断的反应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能动的改造世界,记忆是在正确反映世界的基

础上,制定出正确的行动计划和方案,通过时将改造客观世界。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既要从根本上肯定物质决定意识,以便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又要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以便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多手工业的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一化三改”为核心,一化是主体,三改是总路线的两翼,一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三改是一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同时并举的路线。

什么叫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具体内容要要求是什么???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一,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第三,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物。第四,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调查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总结人民斗争的实际经验,批判的继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遗产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萌芽、形成、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对中国社会实际的调查和革命规律的探索,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这是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前=中期,毛泽东思想形成,它的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其中,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作为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主要标志。

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原则,关于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关于调动一切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执政党建设问题等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辛丑条约

怎样理解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并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值,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从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去,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消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它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了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什么??

减租减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什么???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

我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什么时候???

八一南昌起义

延安整风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整风,思想建设的有效形式,主要内容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八股文以整顿文风,而其中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任务。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我党战胜敌人的两个最基本的武器是什么???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第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80%以上,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第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广大的乡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归根到底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政权的组成形式是什么???

工农民主政权,人员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各占1/3。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盟,这两个联盟占中国人口的80%以上。同时环包括了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殊联盟。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是,对外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对派的颠覆和破环,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使用普选的方式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由代表大会选出的各级人民政府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是什么???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这是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计划生产,但同时由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市场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我国的市场不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

市场是他的主体,但附有在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为国家市场的补充。

毛泽东在科学文化工作中提出的方针是什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马克思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

说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解放思想的真正目的在于排除各种习惯势力,主观偏见的束缚和干扰,为的是在思想上正确认识,从而在实践中严格遵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达到真正实现实事求是。如果解放思想离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离开了实事求是,就有可能出现做得或者有的倾向,解放思想,也就是既要反对左,又要反对右,同时,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不等于随心所欲,胡思乱想,而必须与实事求是相联系,二者不能隔离开来,对立起来,解放思想就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即使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成为贯穿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成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法宝。

判断一种社会制度具有优越性的标志是什么???

就是看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即使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我国最大的实际是什么???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也就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怎样理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后,是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指的是什么??

由粗放型集约型方向转变,粗放型就是以数量和速度的增长为中心。集约型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怎样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319页码,无答案

为什么说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由市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劳动力等;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生活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城乡20是寂寞能否达到小康水平,最后,我国的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

1、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家,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是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凡是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家,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就是唯心主义。

3、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如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等作为世界的本原,看成是第一性的。

4、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着一种不依赖于物质、不依赖于人以及人的意识的"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包括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哲学理论在内的科学体系。

6、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而能动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7、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10、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定态,体现着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常住性、稳定性,因而,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实践。

2、人工智能:随着信息论、控制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模拟人脑思维过程的电脑,由此产生了人工智能。

3、规律: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是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正向质变,即带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

6、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矛盾本身就是事物和过程。所以分析事物和过程就是分析矛盾,就是用对立统一规律去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方法。

7、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8、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9、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10、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1、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

2、辨证否定:是指,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能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

3、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作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认识论思想。

4、先验论: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或人的头脑的认识论思想。

5、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间接性和抽象性为特点,

6、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7、认识运动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较之以往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

8、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9、价值: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表示客观事物对人自身的关系,对人自身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指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

10、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是指人类社会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经济基础: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是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4、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则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统一;

5、阶级斗争:是指阶级社会中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利益根本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形式。

6、社会革命:是指促进社会形态根本转变的社会活动,是先进阶级为改变旧制度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而进行的历史行动;其实质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阶级斗争。

7、人民群众:作为历史范畴,首先有它量的规定性,即指"人们”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即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8、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部特征的历史事件的当事人。

9、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自由:是人们通过实践把自身的本质力量成功地对象化为客体而并不反过来奴役自己的自我决定性和创造性,是实践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的高度统一。

1、什么是哲学?

答:首先,哲学是智慧之学。

其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再次,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最后,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首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认识整个世界最本质的首要问题。

其次,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研究和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决定着一个哲学体系的性质和根本方向。 最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3、如何理解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

答:哲学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反思”, 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因此,哲学的思维又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是对具体思维成果的再思维,是思维的思维,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维基础上的再思维。所以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是通过对具体科学的思维,抽象概括出最一般的知识,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所以,哲学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间接认识。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包括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哲学理论在内的科学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不断发展着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必须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如果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吗?

答:理论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产生有一个广阔的社会大背景,这就是商品―市场经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商品―市场经济的时代,他从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矛盾和难题出发,对现实社会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指明发展的方向,预示发展的未来。事实上,马克思一生活动的鼎盛时期,都集中于经济领域的研究,深刻地剖析了商品和资本,他的哲学思想与经济学研究有机地溶为一体。所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要以商品―市场经济为背景,是商品―市场经济时代的哲学理论。从这样一个大背景来看,我们今天仍然是这样的时代,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

6、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作为时代的思想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具有反思功能、概括功能、批判功能和预测功能。

(1)"反思”是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通过不断的反思,揭示自己时代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2)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人与世界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功能主要是指对现存世界的积极否定。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预测功能在于预见现存世界的发展趋势。

7、为什么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因此,只有实践,才是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主要理由是: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祥地。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意识的本质就是它同物质的相互关系而言的关于意识的质的规定性。可从两方面来加以解释:

一是从它的物质基础来讲,它是人脑的机能。二是从它的内容来看,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意识的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来看,意识包含知识、情感、意志多个方面,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首先,意识的活动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且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其次,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再次,意识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作用。

最后,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表现为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人们充分发挥我们的意识能动作用,也要通过正确有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并且,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是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也是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才能实现的。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的客观物质力量。

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着观念结构,人民群众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的源泉。

最后,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以平时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以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性,推动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飞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又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他们总是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有其社会制约性。

3、如何理解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答: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所谓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即通常所说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领域中存在普遍的因果关系,社会活动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内在原因;第二,社会运动中的主要因果关系属于历史必然性的序列,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制约性;第三,在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下,社会运动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轨迹和趋势。

社会发展的选择性是指社会的主体在社会活动中有以一定方式在选择的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确定活动的目的和方式的自由。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由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而社会发展的选择性则取决于该社会所处的选择性空间。

由于历史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因而社会发展过程又表现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首先表现为:从纵的方向看,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就在于,社会历史总是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多样性则表现为不同的民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的向前发展。其次,从横的方面看,其统一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有着共同的本质,有着共同的生产方式和国家性质。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答: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基石,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理论意义:

第一,它指出了哲学对物质的揭示是对有关外部世界的普遍属性和共同本质的揭示,是一个哲学范畴,而不是具体科学所涉及的物质概念。正确处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坚持了哲学的一元论,与哲学多元论彻底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与唯心主义哲学彻底划清了界线。

第四,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坚持了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五,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是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十分明确地坚持了辩证法的立场,从根本上否定了形而上学。 第六,它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把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仍然看成是具有客观物质性的自然历史过程,从而彻底地摈弃了长期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唯心史观。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和时空观?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内在属性。运动和物质一样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所以,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或没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空间和时间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承认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这就从根本上坚持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就是要承认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承认时间和空间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

3、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答: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地提出和解决了世界统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说明了解决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界定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并分析了物质的各种特性,为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

最后,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对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实际上可以说是无止境的。这取决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它的发展的无限性。科学和哲学只能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们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论证,只能是一个无穷的进展过程,

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基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规律。它占据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首要位置。它是一切事物辩证关系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因而它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居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

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

5、辩证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第一,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

第二,辩证思维方法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条件。

第三,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析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已使辩证思维方法成为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前提。因此,自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顺利开展科学研究。

6、认识是如何发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首先,实践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

最后,实践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对象的多重矛盾关系的统―中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

答: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的好坏对于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地理环境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的好坏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及其变化规律。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口的构成状况和人口的质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归根到底就是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更替的历史过程。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具体表现为: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无疑是有生命的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最基本的前提则是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而取得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这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的超越。

答:唯物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超越表现在:

第一、辩证法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观察事物。但形而上学却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虽说他们承认整体由部分组成,但他们只看见局部,却没有看到整体,不了解部分就不能清晰地把握整体,认为事物是固定的、孤立的。割断联系,就看不清任何一个最简单的事物;抛开了整体,就弄不清事物的各个部分在事物的同异关系上,形而上学也认为,"同”既是绝对的同,"异”也是绝对的异,而看不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辩证关系,因而在研究事物的区别时,总是企图找到一条绝对分明、固定不变的界限。

第二,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的,这种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性质的根本变化,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这就需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承认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只是承认事物数量的增减、位置的移动和场所的变更,不承认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而且认为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事物的外部矛盾,而不在事物的内部,因而主张用静止的不变的观点观察问题。

第二,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了矛盾,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不断展开,就会使事物内部发生变化,并在与周围矛盾的相互作用下,一事物将向

他事物转化,它是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形而上学否定事物的矛盾存在,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发展、变化,更看不到旧事物向新事物的飞跃和质变。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1、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答: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地提出和解决了世界统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说明了解决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界定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并分析了物质的各种特性,为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

最后,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对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实际上可以说是无止境的。这取决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它的发展的无限性。科学和哲学只能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们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论证,只能是一个无穷的进展过程,

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基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规律。它占据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首要位置。它是一切事物辩证关系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因而它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居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

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

3、辩证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第一,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

第二,辩证思维方法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条件。

第三,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析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已使辩证思维方法成为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前提。因此,自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顺利开展科学研究。

4、认识是如何发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首先,实践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

最后,实践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对象的多重矛盾关系的统―中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是怎样实现的?

答: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通过这些过程,人们在整个人类无限的认识范畴中,凭借自己有限的认识能力,不断地去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存在的客观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实践之中,让其得到检验,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作出贡献。

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较之以往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要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只能通过一种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舍此别无它路。它成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根据。

第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主体能动地使自己的目的物化或对象化的过程,因而它具有直接现实性。因此实践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从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1、联系实际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它体现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和强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什么

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世界,由此也就强调理论要根据实际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从来不把自身视为已完成的封闭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批判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这一理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冲破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理论的包围,抓住了时代重大课题,并通过深入实践去解决它,从而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理论。列宁也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实际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时,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的实际,创立了正确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从而取得了胜利。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立足于中国实际,通过长期艰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有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1)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景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大厦中还有“无数的珍宝”,如处于“种子”和“萌芽状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㈠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㈢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㈣实现财富的极大丰富、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第二、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第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

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需求。

7、实践的特征和形式?

实践是主体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

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构成社会实践的基本框架

①生产实践: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以探索未知为目的的社会实践

8、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点?

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一切是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2.联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10、什么是发展?

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11、对立统一的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根本动力(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对立统一也叫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2、什么是矛盾?矛盾的特征?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层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

的斗争性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双方性质不同。矛盾双方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同,根据性质的不同,矛盾可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1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的转化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14、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质量互变的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5、实践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错误的实践指导实践,就会使实践失败,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

16、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使相对的。

17、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18、实践是认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两者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全部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和社会心理(情绪、感情、风俗、习惯等)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②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2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2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是你高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二者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

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2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双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1、科学技术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2、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24、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民群众四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26、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斗争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拥有商品价值的生产者就不拥有使用价值,消费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