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质的飞跃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8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逻辑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逻辑(一)

作者:王秀美┋来源:江汉论坛2008(7)┋发布用户:jwadmin┋发布时间:08年10月

21日┋阅读:271次

新时期的三十年, 既是改革开放谱写壮丽史诗的三十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结出丰硕成果的三十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过程,从而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三十年。因此,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 有必要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逻辑进行深入反思和梳理,以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规律和精神实质, 为进一步坚持、深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历史性的参考和新的动力。

一、改革开放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结合的新历程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概念的界定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前提。而学界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 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更进一步说, “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永恒主题, 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创新的根本途径,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实践诉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我们党有按实事求是精神“结合”成功的经验和光辉典范, 也有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假结合”、“伪结合”的惨痛教训。尽管如此, “结合”的历程永远不会完结。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新历程、新实践的开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实践、大发展, 它涉及社会转型、体制变革和由此引起的观念领域、意义世界的深层变迁, 是一场深刻的伟大变革, 其目的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伴随这个过程而涌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现象往往需要从哲学的层面进行审视和解答,这使得新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哲学、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联系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适合中国国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实现起到了思想解放和理论指导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渠道和深厚根基, 并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提升, 最终实现理论发展、实践成功。

可见, 改革开放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结合的新历程,校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航向,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 并历史地再现和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逻辑。值得一提的是, 新历程和新飞跃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我们要永远铭记,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主题,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指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创立了邓小平哲学思想。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党情、国情相结合,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主题,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指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发展着的实际相结合,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 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当代主题, 大力倡导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指引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成功实践,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质的飞跃,形成了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总之, 由改革开放开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结合的新历程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生机勃勃”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最大成果“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相结合的最新篇章, 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

篇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后人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的内涵,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它是一个完备的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两个最辉煌、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

一个是唯物史观,一个是剩余价值学说。前一个伟大发现“在整个世界观上实现了变革”,后一个伟大发现“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正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

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可概括为三条:

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

总之,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任务的提出,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要求一种科学理论的诞生和指导,而且也为这种科学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⑵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

在社会科学方面,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思想来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把上述优秀成果加以吸收和改造,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他们的新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伟大变革?

(1)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和人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是 一 个博大精深科学的思想体系。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三个伟大变革。

首先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哲学发展中实现了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发展规律,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的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科学确定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从哲学的内容方面说,马克思主义克服了在旧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矛盾的缺陷,建立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哲学的使命上,马克思主义把改造世界、使世界革命化视为根本任务,形成了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特别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马克思主义之前所有的历史观都是从人们变动的思想中、从政治变动中去寻求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没

有进一步探究人们思想的来源和政治变动的动因。而马克思不仅证明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政治斗争的中心问题始终是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而且还科学地论证了一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造成阶级存在和阶级差别的根本原因,是该社会的观念和思想的现实基础,而生产力则是推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其次 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运动规律。它是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它通过对商品价值的分析,发现了商品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增值的源泉,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它以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使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说史中也实现了伟大的变革: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克服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只从技术形态和物的角度看待问题的缺陷,进一步从社会形态和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之中的人的角度去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运动规律,首次把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批判了非历史主义态度为现状所作的辩护,运用历史主义方法、矛盾分析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在研究内容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由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由于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不具备,因而社会主义学说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空想的性质,即“社会的活动要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解放的历史条件要由幻想的条件来代替,无产阶级的逐步组织成为阶级要由一种特意设计出来的社会组织来代替”。因此,在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础上所实现的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就体现为: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制度,从空想的角度去描述未来的社会,而科学社会主义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把无产阶级看作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值得同情的阶级,而科学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看成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从而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使命有了科学的认识:第三,空想社会主义把实现新的社会理想的希望寄托于在旧制度下的某些试验、示范和统治阶级的善心上,而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正确道路,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把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与思想斗争结合起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的阶段划分?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8年以前马克思主义的孕育和准备阶段。1848年前后,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立场上实现了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在世界观上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主要著作有《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这些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得到初步的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848年-1871年马克思主义正式形成阶段。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这部著作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其它主要著作有《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

巴的雾月十八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第一卷、《法兰西内战》。

第三阶段,1871年-188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完成阶段。主要著作有《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

第四阶段,1883年-1895年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与发展阶段。主要著作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资本论》第二、三卷。

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这部著作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第二,关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问题。第三,关于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实践问题。第四,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及客观规律性问题。第五,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解放问题。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完成了劳动价值理论的革命,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第二,剩余价值理论。第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③科学社会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有:第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二,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第四,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8、马克思主义为什么用马克思的名字命名?

恩格斯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时期,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明确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9、第一国际是什么人和什么时间创立的?

为了加强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64年创立了第一国际。马克思根据《共产党宣言》的思想,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10、马克思《资本论》的发表及其重要意义?

为了彻底批判资本主义,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把他的研究重点转向经济学领域。他用了20年时间,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写出无数笔记。1867年发表了被称之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从分析商品入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说:“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

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1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犹太律师家庭。1883年3月14日与世长辞。恩格斯1820年生于莱茵省巴门城,父亲是工厂主。于1895年8月5日(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马克思主义哲学质的飞跃)在长期患病之后在伦敦去世。

1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时代的新变化和新特征,科学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2)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理论。

(3)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新型民主理论。

(4)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6)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

13、列宁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国际环境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时期,三大基本矛盾达到空前尖锐的程度:第一,垄断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深了;第二,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及其尖锐;第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这三大矛盾的发展使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并造成直接冲击资本主义的良好机会。

(2)国内环境是,俄国正孕育着一场革命风暴。19世纪60年代以前,俄国还是一个封建的农奴制国家。1861年,沙皇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俄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20世纪初,俄国变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当时俄国的社会矛盾特别突出和尖锐。无产阶级开始觉醒,工人运动已经兴起。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农奴制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十分激烈。

14、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帝国主义的特征及规律,指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根据他所揭示的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能够首先在少数几个甚至单独 一 个国家取得胜利的新结论。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迫、奴役、剥削和掠夺,必然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成了冲击和反对帝国主义剥削制度的 一 支重要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为了求得解放,都要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就必然同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联合起来。列宁根据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要求,创立了 一 个完备的关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学说。列宁领导建立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为后来的各国共产党提供了宝贵经验。列宁不仅回答了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俄国的无产阶级可以夺取政权,而且也肯定了它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建党学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前夜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 一 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学说,关于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的论断,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论,关于落后国家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 一 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列宁主义指引下,俄国无产阶级

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 一 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实践,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二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为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所确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各国共产党人的战斗旗帜。今天,尽管世界形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比较大的曲折,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它 一 直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锐利思想武器。同时,马列主义本身是 一 个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它将通过各国人民经过自愿选择,找到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而逐步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丰富和增加新的内容。

16、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实践性、科学性、批判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性特点是指它不是禁锢在经院里和书斋的理论,而是来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实践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性是指它的每一个原理和论断都不是凭空设想的,而是从分析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规律中得出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性是指它不但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批判一切腐朽丑恶现象,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而且公开宣布要推翻一切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压迫制度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开放性是指它不是固步自封的、僵化不变的宗派主义体系,它永远面对世界、面对实际,关心和研究自己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并要求人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是指它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并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由于其理论上的不断创新。

(二)哲学的根本变革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与他的主观条件决定的。

从客观条件来看;首先当时社会分工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打破了地区和民族的闭塞状态。其次,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肩负起消灭一切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从主观条件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在1842年到1844年月,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从生产劳动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考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了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进行理论创新,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主要思想?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恩全集》第42卷121页);②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马恩选集》第1卷,78—79页);

③一切历史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马恩选集》第1卷,80、115、132页);

④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马恩选集》第2卷,103、104页);

⑤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恩选集》第1卷,272页);⑦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马恩选集》第1卷,344、345页);⑧构成统治阶级国家内容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马恩选集》第1卷,403页);

⑨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阶级斗争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

篇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重点;

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1、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

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⑴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

,

⑶、物质决定意识。

9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10

⑶、认识论根源。11、

、大于一切、

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12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 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13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科学主义、人本主义。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15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

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

3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

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

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

的物质概念。12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13

14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6、实践的基本特征

17

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⑶、科学实践。18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

自然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19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20、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21

⑴、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

22

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

"为我之物"

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23

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义(超纲)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2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 26

⑵、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27

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28

⑵、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9、折中主义调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30

⑷、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31、意思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2

⑴、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

⑶、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33、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34

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歪曲的反映。

⒊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Ⅱ、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5、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36

37

⑶、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⒉主张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38

人脑的部分功能。39

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工智能在功能上表现上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40、如何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⑷、要明确认识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并通过实践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4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

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本章重点辩证法。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辩证法的定义;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2、马克思法。

3

⑷、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 点也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

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联系的定义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

5

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本文已影响